建平县战国燕长城遗址,是现存燕长城最好的一段,它修筑在高岭与低谷中,砌石夯土,就地取材,蜿蜒起伏。城宽2.5米左右,残墙高0.3-0.4米不等,城堡及亭障遗址清晰可见。据史料记载,修筑燕长城是在燕昭王后期,距今已经有2300余年,2001年6月,该段燕长城遗址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以“惊、险、奇”著称,全长19公里,共有敌楼35座,是我国唯一一段保留明代原貌的古长城,是戚继光在此督建时所创建。这段长城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原始长城”。
镇北台是明代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物之一,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和“万里长城第一台” 之称。有诗云“万里长城的一块坚硬脊椎骨镇北台、永在”、“上台下台演王朝 进戏出戏扮将士”。镇北台据险临下,控南北之咽喉,如巨锁扼边关要隘,为古长城沿线现存最大的要塞之一,是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镇北台呈方形,共4层,高30余米。台基北长82米,南长76米,东、西各64米,占地面积5056平方米。
大观圣作之碑刻于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碑由青石雕成,碑身为一块整体的石料,高5.6米,碑身宽1.57米,厚0.5米。正面碑额上雕有双龙,刻有“大观圣作之碑”六个楷体大字。碑身四周刻有卷龙缠枝牡丹图案,中间刻有碑文,为宋徽宗赵佶所撰,共1021字,现残缺62字。
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俗称风动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巨碑石刻。立于唐永泰元年(765年)。通高6米,宽2.5 米,厚0.48米,龟趺座,双龙抱额,造型雄伟,刻工精细。篆额“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文阴刻楷书29行,共1398字,现存1007字。内容系颂扬当时成都军节度使李宝臣“功德”之辞及立碑人姓名、官职等。书法遁劲潇洒,为历代书法家所称道。
第五批国保,始凿于北朝时期的东魏,北齐、隋、唐历代开凿,现存石窟25洞,分列于东西两峰山崖间。其中唐代石窟最多,共15洞。洞窟自东而西排列,东峰分上下两层,上层4窟,下层8窟,第一窟面东而设;西峰13窟,11窟面东,19、20窟面西,其余洞窟皆坐北朝南。石窟平面大多为方形,三壁三龛式石窟占到全部石窟的一半以上。石窟共分四期开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