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后晋天福年间吴越王妃仰氏建,名释迦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改额宝成寺。宝成寺麻曷葛刺造像,开凿于元代至治二年(1322年),题材为佛教密宗造像。麻曷葛刺是大日如来的梵语音译,意译是“大黑天”,元朝统治者奉为军神或战神。
鼓山摩崖题刻共有180处,估计全山石刻不下300多处,其中著名的有喝水岩下石壁上刻的“寿”字,字径为4米,为南宋著名大书法家朱熹所书。纵观鼓山刻石,上起北宋,下迄清代以至当代,前后延续近千年,内容丰富,字体篆、隶、行草、楷俱全,堪称福州碑林,对研究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有重要参考价值。
泰山石刻涵括了整个中国的书法史,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形变神异、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书法艺术在泰山主要以石刻形式保存下来,其中大部为自然石刻,少量为碑碣。泰山石刻源远流长,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现存碑刻500余座、摩崖题刻800余处,碑刻题名之多冠中国名山之首,成为一处天然的书法展览,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史料价值。2001年06月25日,泰山石刻被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造像初雕于隋朝开皇七年(公元587年),唐代和五代至宋初均有增刻。白佛山石窟造像现存138尊,其中第一号窟内的十六王子像是中国境内已知的唯一一处以十六王子为专一题材并有可靠记铭的造像窟,是研究十六王子佛像的重要实物资料。白佛山造像有着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和独具特色的宗教研究价值。
鸿庆寺石窟位于河南省义马市东南14公里处的常村镇石佛村,依白鹿山,南北一字排开,原有6窟,现存4窟。窟内存有金世宗大定年间(1161—1189年)、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及后代重修之碑。2001年06月25日,鸿庆寺石窟作为北魏时期文物,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小南海石窟,又称北齐石窟,面临洹水,背靠大山,依山而凿。由于它凿于风景优美的小南海附近,所以称之为小南海石窟。存三窟,分别是西窟、中窟、东窟,均为北齐天保年间(550年—559年)建造。三窟造像大同小异,规模相近,风格古雅。从形体结构,风格题材来看,与河北省峰峰响堂山石窟,遥相呼应,相辅相成,是北齐时期石窟艺术的珍品。
大伾山摩崖大佛及石刻位于浚县城区大伾山东麓天宁寺院内及其附近。天宁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477—499年),史载:“石勒以浮图澄之言,馋崖石为佛像,高寻丈,以镇黄河”。摩崖大佛为倚坐式弥勤造像,通高21.33米。属北朝时期作品。为中原地区年代最早,造型最大的摩崖大佛,还有唐代千佛洞石窟现存造像960余尊,历代碑刻三百余块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