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店遗址是1979年发现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主要包含有龙山文化的早、中、晚期遗存,并以晚期遗存为主。是龙山文化晚期全国面积最大的人类聚落遗址之一。遗址内最重要的发现是大型夯土建筑基址,还在夯土中发现用于奠基的人牲遗骸数具。2006年5月国务院核定其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固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石梁河和小灌河交汇的西北岗地上,高出河床2.5至4米,遗址面积1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至3米。1972年发现,1978年至1980年底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曾进行发掘,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发现房基7座,窖穴268个,墓葬95座,瓮棺葬12座,出土遗物600余件,包括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战国和汉代遗物。仰韶文化层叠压在裴李岗文化层之上。
郝家台遗址位于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京广铁路从遗址的西南部穿过,将遗址分为东、西两部分。遗址高出周围地面2-3米,文化层厚约3-5米,面积5万多平方米。郝家台古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22米,东西宽148米,面积近3.2万多平方米。建于郝家台龙山文化二期,距今4600年左右,是考古发现的河南龙山文化中时代最早的重要城址。
王油坊古文化遗址,位于永城市酂城镇王油村东北400米处,为一旧黄河淤泛之土丘,面积1万平方米,文化层的厚度一般在3米以上,除个别地方有较薄的扰土层或汉代层外,大多在表土层下即为河南龙山文化晚期遗存。经中社院洛阳考古所在1977年两次发掘,清出房基11座,灰坑25个,墓葬14座,出土了大批龙山晚期的陶石、骨蚌、角器。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庄遗址,又叫“山台寺遗址”,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申桥乡李庄村,因其基址上过去有座山台寺而得名。自20世纪70年代被发现后,就以其丰厚的文化遗存、宝贵的文化价值,于1985年被编入《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2000年被确定为河南省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湾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红山乡王湾村北。遗址在涧河右岸第一台地上,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它的西北与有仰韶、周代文化遗存的史家湾村隔河相望。2006年5月,王湾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鹿台岗遗址位于兰考县东部裴村店乡。鹿台岗遗址地层关系自下而上依次为: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先商或岳石文化、商文化、春秋时期文化等。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遗存为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早期。 "新砦期文化"是最早的夏文化,比著名的二里头文化还要早。新砦遗址发现的"三叠层",即下层为龙山文化层,中层为新砦期文化层,上层为二里头早期文化层。新砦城址的发现,对于探索早期夏都、对于判定古城寨城址和二里头遗址的年代与性质、对于研究夏代都城和夏王朝的诞生以及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唐户遗址发掘出土了60余座新石器时代中期裴李岗文化的房址,而此前发现的裴李岗时期的房址总数,只有几座。数量如此集中的发现,还是首次。它是已发现的裴李岗时期房址最多的一处遗址。此外,聚落内还发现了排水系统等。其布局为研究当时的聚落形态和社会组织结构提供了新材料。2006年05月25日,作为新石器时代至周时期古遗址,被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一处包括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夏代二里头文化早期、西周、春秋、战国、汉、宋、明各个时期连续使用的大型遗址,以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和夏代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址为主,又有两周、汉、宋、明各个时期的遗存,发现有房基、壕沟、灰坑、墓葬、水井灶等遗迹。
大师姑城址位于荥阳市广武镇大师姑村和杨寨村南地的索河二级台地上,为二里头文化时期城址。城址平面呈东西长、南北宽的扁长方形,总面积51万平方米。由城垣和壕沟两部分组成。城址内部二里头文化遗存十分丰富,文化层厚度一般在2~2.5米。发掘清理有夯土房址、灰坑、窖穴、灰沟等多处遗迹,出土有青铜工具、玉钺、玉杯及大量的石制生产工具和陶制生活用具。
目前所发现的处于郑州商城和安阳洹北商城之间的惟一一个白家庄期的、具有都邑规模和性质的遗址,预示着商都地望等夏商文化探索中的许多重大学术课题的研究将有新突破,是夏商周考古学上的一个重大发现。遗址主体的文化年代相当于郑州二里冈上层二期。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