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皇武则天封禅中岳时行禅少室——祭地之礼的场所。该坛上圆下方,反映了古人天圆地方观念。遗址面积约1000平方米,坛作高丘,高约10米,坛上建筑已毁。碑记刻立于武周万岁登封元年腊月,高4.49米,记述了武则天率领文武大臣封禅中岳、禅祭少室大典的盛况。梁王武三思撰文。大书法家薛曜书,楷体,时称“薛书”,谓宋徽宗瘦金之祖,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扒村窑,禹州市最大的古窑遗址。创烧于唐代,终止于元代。文代堆积层分元、宋、五代、晚唐四层,五代堆积层较薄,同磁州窑产品极其相似,是我国北方金、元时期具有特色的一座民窑。其白地釉下黑彩与磁州窑属同一类型,黑彩浓而醇厚,笔调粗放简练。故有宋代墨瓷遗址之称。1963年,扒村窑址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阳峪窑是宋代北方地区著名民间瓷窑之一,位于焦作市修武县西村乡当阳峪村。又称为修武窑、怀庆窑、河内窑、当阳峪窑系、当阳峪窑群等,是中国宋代瓷窑中风格变化最多、造型与装饰品种最为丰富、做工特别精细的大规模窑场,是民间艺术之瑰宝。河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中心区面积约3600平方米。张公巷北宋官窑遗址的发现使我国陶瓷界寻找半个多世纪的北宋官窑之谜这一悬念得以了结——汝州张公巷窑就是北宋官窑。张公巷窑的发掘是对青瓷发展研究的重大突破。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始直立人遗址是中国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之一,是我国首次发现的直立人与巨猿共生的化石点,为研究巨猿与人类发展的谱系关系、灵长目动物发展过程中的趋同变异以及如何进化成人类等问题提供了实物资料。
该遗址为一处新石器时代城址,长约740米,宽300-400米,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年代距今4200-4500年。马家垸遗址为研究两湖地区新石器时代城址的产生及其社会属性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为一处新石器时代城址,平面略呈椭圆形,大部分土筑城垣保存较好,且发现有城门、城壕等遗迹,总面积达67万平方米,距今5000年左右。城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最厚处可达6米,文化层多分布在城内较高的台地上。
为一新石器时代城址,平面略呈圆角梯形,距今5000多年。城垣外有城壕。城内高地沈家大山一带有厚达2米以上的文化层。城东南100米外也发现一处小型遗址,文化层厚1米以上。城址范围内采集有大溪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时期的文化遗物。鸡鸣城遗址对研究江汉地区远古时代的社会发展水平、生态环境、聚落形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城址平面近方形,系夯土所筑。城垣、城门、护城河、烽火台等遗迹保存均基本完好。邓国故址是春秋时期邓国的都城,对于研究古邓历史、楚文化起源与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施州城址是历史中央王朝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治理的标志与载体。由古施州城楼城墙遗址和柳州城遗址组成。古施州城楼城墙始建于南宋淳祐三年(1243年),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柳州城遗址是南宋时期施州的重要军事驻地,是抗元斗争的军事城堡遗址。
唐崖土司为土家先民覃氏家族之“帅府”,始建于元至正六年(1346年),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废止。唐崖土司城是土司制度的典型例证,是土家族与汉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珍贵文化遗存。
鄂西最大的土司,始建于明代晚期,包括屏山的爵府、署衙、洞府建筑群落及土司属官向氏家族墓群,与土司活动相关的祭台、戏楼、天牢、地牢、桥梁、石刻建筑遗址,以及九峰桥、万人洞、情田峒,形成了规格宏大的容美土司遗址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