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成书的《桦甸县志.名胜》,对寿山及仙人洞即有记载。20世纪50年代以来,当地的文物部门就曾怀疑仙人洞存在洞穴遗存,但多年来一直未通过考古工作确认。1991年5月,吉林大学考古学系陈全家教授领队,对遗址进行了小面积试掘,出土大量的动物化石和骨、石制品,确认寿山仙人洞为一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1993年5~6月,吉林大学考古学系、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仙人洞进行了正式发掘,出土骨、石制品200余件,古脊椎动物和鸟类化石730余件。2013年,寿山仙人洞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坐落在东西走向的大砂岗上,在砂岗的中部南坡多处风剥坑中裸露着大量的蚌壳、鱼、兽骨、陶片和细石器。分布范围东西1000米,南北80米。细石器有刮削器、尖状器、石匕首、石镞等。陶片以手制黄褐夹沙陶为主。属新石器晚期及青铜早期的文化遗存。 1987年10月20日,向阳南岗遗址公布为吉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向阳南岗遗址被中国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以太平遗址和后太平墓地为中心,包括白牛墓地和大金山、西山湾子、七棵树、盘山、黄土坑、孤家子、东岗仕家、东贤良、勃山屯等遗址,是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时期的古人类墓地和遗址。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代至汉代时期的古遗址。遗址面积约21万平方米,是吉林地区面积最大的西团山文化遗址。考古发掘出的陶器有鼎、鬲、罐、盆、钵、碗、杯等。遗址内石器较多,石器半成品随处可见。余富遗址在具备西团山文化特征的同时,又存在辽金遗址,为吉林地区所罕见,对东北地区古代种族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2013年5月,余富遗址被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