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民国《郑县志》记载,郑州文庙创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58~75),元顺帝至正六年(1346),依原貌重建。明、清两代多次重修,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遭大火,毁坏殆尽。至“文化大革命”前,仅存大成殿建筑及部分厢房。2006年,大成殿被整体抬升,复原棂星门、金声玉振坊、泮池、名宦祠、乡贤祠、尊经阁等建筑,初步恢复文庙的规模和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
南沙遗址位于华州区瓜坡镇南沙村,1958年、1983年西安半坡博物馆考古队先后两次在此发倔清理出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遗址,更是新石器时代至商代遗址,对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史料。
四女寺枢纽位于德城区、武城县和河北省故城县两省三县(区)交界处,武城县四女寺村东北,建于1957年,是在原四女寺滚水坝基址上建成的,隶属于水利部海委漳卫南运河管理局,是漳卫南运河上一座具有防洪、除涝、航运、灌溉等多功能的大型水利枢纽,包括南进洪闸、北进洪闸、节制闸、四女寺船闸。2013年,德州四女寺枢纽、德州码头和南运河德州段3处历史文化遗产点段作为大运河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其中。
德州码头位于德州市运河经济开发区航运路166号,分布在东风西路胜利桥以北的德州段南运河的东岸,德州航运货场院内。现存建筑,主要由建在南运河胜利桥以北东大堤上的四个探出河岸的码头装卸平台设施(码头)和一座两层的瞭望塔楼及码头以东物流公司货场组成,均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筑。2013年,德州四女寺枢纽、德州码头和南运河德州段3处历史文化遗产点段作为大运河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其中。
南运河德州段是隋代永济渠的下游段、元代京杭大运河重要组成部分,是经人工开挖的蜿蜒型河道,呈半地上河。南端起于武城县四女寺镇四女寺水利枢纽,流经武城县、德城区和运河经济开发区,北端至德城区二屯镇第三店村西北出山东入河北境,流程约45公里。2013年,德州四女寺枢纽、德州码头和南运河德州段3处历史文化遗产点段作为大运河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其中。
京杭运河全长约1800公里,济宁恰置全河的中段,从元朝至元十九年(1282年)始凿,到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于此凿通济州河和会通河,与三年后(1292年)凿通的通惠河(又称北运河)相连接标志着京杭运河的全线贯通。大运河全线的制高点在济宁境内号称“水脊”的南旺。南旺水利枢纽工程,其主要作用是调节水源,使之“三分朝天子,七分下江南”,为运河全线科技含量最高的工程项目,有专家认为,该工程当与都江堰工程齐名。济宁运河运输业而兴盛繁荣达600多年。
台儿庄古运河为京杭大运河的一段,上起微山南四湖出口处,流经枣庄市峄城区、台儿庄区入江苏省邳州市境,在枣庄境内42.5公里,约占京杭运河总长的2.45% ,是整个大运河的关键河段,号为腹里,史称泇河,明清时期成为中转南北货物的集散地,号称“水旱码头”,繁盛时期的台儿庄有“天下第一庄”的美誉。 2006年,京杭运河台儿庄段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