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显王十九年,燕后文公十二年(公元前三五零年)燕国政府置武垣县于今河北省沧州市肃宁县境内,故依据中国城市建设史上有县即有城之说,此城始建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中国上古东周战国时期,武垣城在两汉时期发展到城市建设的鼎盛时期,隋唐时期之后开始逐步废弃。该城从建城开始即为河北中部海河流域重要城市,在我国华北冀中地区城建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武垣城遗址历史文物研究价值丰富,系肃宁两千三百多年城市文明发展脉络的真实物证。
战国时的宋子城遗址,故城遗址东西长700米,南北宽550米,占地38.5万平方米,城墙高4米,底宽6-10米不等,最高处约4米。山西平朔煤矿发掘出土的“宋子三孔布币”,就是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在宋子城所铸。这种布币圆首圆肩圆足,在首和足部有三个圆孔,故称“三孔布币,”现存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从“宋子三孔布币”在中国货币史上的地位来看,宋子城在当时街市繁华,商贸发达,是赵国北部边陲的一个重要城邑,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该城址对研究战国时期以及赵国的经济及军事发展具有历史研究价值。
冀州古城遗址位于冀州镇北关村一带,西至前赵村,北至后赵村,是汉代冀州古城西北面的一段土城墙,从东北向西南延伸,总长4500米,分布面积225万平方米,最高处8米,底和顶最宽处分别为30米和10米。沿汉城址西、北面的沟渠为原城的护城河。据考证,古城建于西汉高帝年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西汉时,该城城周12里。北宋时将城周扩大到25里。元、明、清各朝也曾增修。现古城墙高3—5米,基底宽30米,顶面宽4米。 部分文物被定为国家二级、三级文物。冀州文物潜存丰富,开发价值巨大。
北魏至金古遗址,呈长方形,南北长6华里,东西宽3华里,占地面积4.5平方公里。北城墙、北城门遗址犹存。临清县古城遗址曾出土大量瓷片,宋代六大瓷系、五大名窑中的大部分瓷器。
沧州旧城,位于河北省沧州市沧县旧州镇东关村西,始建于西汉高帝五年(前202年),是沧州市的母体,明初迁移长芦新城前的沧州治所所在地,也是历代比较有影响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曾取名狮子城、卧牛城。沧州旧城有沧州铁狮子、沧州铁钱库、石雷石馆、毛公甘泉井、皇宫台和城墙等古建筑遗址,出土瓦片多为唐宋时期(7世纪—12世纪)的筒瓦和板瓦,陶片种类很多,主要是红陶和灰陶,原是陶盆、陶罐等器皿上的部件。
第七批国保,位于古交市市区西南约1千米后梁北坡,分为王家沟、后梁和古钢,分布在东起古交镇、西至屯村、北到西曲、南达李家社的南北长约7千米、东西宽约4千米的范围内。古交这批打制石器既含有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的石器类型和打制技术传统,还出有一些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典型器物。它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汾河流域的旧石器文化内涵,而且填补了代表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丁村文化和代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鹅毛口文化之间大型打制石器的空白。
第七批国保,匼河文化是从西侯度文化和蓝田文化发展而来的,其地质时代为距今60万年的中更新世早期,文化时代属旧石器时代早期。同时又是丁村文化的祖先,它上与西侯度文化,下与丁村文化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匼河遗址为研究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发展序列增加了重要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