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批国保,祁县梁村遗址面积大,遗存丰富。文化内涵包括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庙底沟二期文化,显示出梁村遗址在汾河流域史前考古学文化的演进历史中,起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对山西及其周边的史前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1954年发现,1955年由山西省文管会进行发掘。
第七批国保,坡头遗址内文化内涵包括枣园文化、庙底沟文化、仰韶晚期遗存、庙底沟二期文化和龙山时代遗存,是一处研究新石器仰韶时代向龙山时代过渡的一处重要遗址,为研究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演变规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坡头遗址范围内的清凉寺墓地规模宏大,出土玉石器多达 200余件组,这是中原地区目前所见年代较早的实例,对研究晋南地区文明起源具有重要作用。
第七批国保,金胜庄遗址的主体内涵属于庙底沟文化遗存。遗址的分布范围广,文化层包涵器物丰富,对研究晋南新石器时代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1955年发现,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遗址文化层厚1~3米,断崖上暴露有灰坑,地表采集到大量的彩陶、泥质红陶、夹砂红陶、夹砂灰陶残片;彩图图案有圆点、弧形三角纹,器表纹饰有绳纹、划纹及附加堆纹,器形有尖底瓶、钵、罐、鬲等。
第七批国保,东庄遗址的发掘,丰富了对仰韶时代的认识,仰韶时代早期的东庄类型分布于山西晋南各地,因1958年发掘芮城县东庄村遗址最为典型而得名。东庄类型的年代略晚于半坡类型,正向庙底沟类型过渡。遗迹有房址、窖穴、墓葬等,遗址内仰韶时代遗存发现的房基平面呈圆形,居住面为白灰地面;另有椭圆形居住面,径3.8~4.8米。
第七批国保,属新石器时代庙底沟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代表性遗存,丰富了对晋西南的汾水和涑水流域仰韶晚期遗存的认识,考古界将此处的仰韶晚期文化命名为 “西王村类型”,成为代表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晚期发展阶段的标志性遗存。遗迹现象包括仰韶早期灰坑和瓮棺葬以及仰韶晚期、龙山时期的灰坑等。出土的器物包括陶刀、石铲、陶纺轮等工具类和陶盆、钵、碗、杯、釜、罐、小口瓶、器座、器盖等生活用具。另外有猪、狗、兔等动物骨骼,龙山时代遗存有瓮、罐、尖底瓶等器物,为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
第七批国保,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遗址总面积达500余万平方米,包含仰韶中晚期、庙底沟二期、二里头期和二里岗期多个时期的遗存,有灰坑、墓葬和壕沟,以由环壕围绕的龙山时期聚落面积最大。从发掘结果来看,周家庄龙山时期的环壕聚落,是本地区最大的中心聚落,以壕代城,环壕之内安置居址、墓地,应为该区域的最高统辖中心。周家庄遗址对于探索本地区早期复杂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第七批国保,于1956年发现,1961年、1962年进行调查,城墙由夯土版筑而成,城基宽度一般在13~15米之间,北城墙保存最好,东、南两城墙现存残段与基址,西城墙残存很少。遗址出土西周时期青铜器、战国时期筒瓦、板瓦等,另见有少量汉代堆积。古魏城遗址保存完好,是研究我国早期城址的宝贵资料。
第七批国保,俗称 “金鸡堡”,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1982年进行全面调查,地表残存墙垣数段,其中最长一段长约200米,宽3~5米,残高4~6米,墙体为夯筑。城内发现西周~春秋时期墓葬,出土铜编钟、鼎、簋、豆、壶、车马器以及编罄、铜贝、包金贝、货贝、骨贝、铲币、玉器等随葬品。下阳城遗址面积大,建造时代早,文化遗存丰富,对研究两周时期的古代城址的建造、形制、贵族墓的埋葬习俗、规制以及虢国历史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第七批国保,据古文献记载,该城为春秋时晋献公所灭古虞国的都城。目前城址基本轮廓清楚,埋藏丰富,文化遗存保存较好,对研究周代晋文化等问题提供了实物依据。城墙夯筑,墙基宽 15~20米。南、北城墙保存较好。现残存城外郭南城墙西段300余米,西城墙南段残长100余米。城址内发现火膛与文化层,城内曾钻探出大型夯土基址。在城址附近还发现枣园村西周墓群、尧店滑里春秋墓群、北横尖“冢圪塔”(疑为虞君墓)等。
第七批国保,地处平陆县20km的中条山北麓,是历史上河东(运城)盐池的产品运销秦、豫的主要通道。该盐道开凿年代久远,留存有众多重要文化遗迹,其内涵十分丰富,是探索河东(运城)盐池开发史、古代交通史以及解盐或潞盐运销史的重要遗迹。
第七批国保,程村遗址保存较好,历史较长,对东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分期与年代、墓葬制度、东周时期车制等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遗址东西宽约1100米,南北长1150米,面积126.5万平方米
第七批国保,娄烦古城遗址是一处内涵丰富的古代城址,对于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城池建筑和布局特色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文化融合统一的重要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