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虎亭汉墓,东汉时期古墓,距今已有1800多年。东西两墓并列,西墓庞大,用砖石筑成,分七室,总长25.16米,宽17.8米,中室高4.88米。墓底铺煤,厚0.5米。墓内画像、石刻丰富,雕刻风格独特。1963年6月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张仲景墓,为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墓址。张仲景墓经历代多次修葺,明崇祯年间再次修复墓冢,并加盖墓亭予以保护,又在墓地修建医圣祠。1959年郭沫若于汉阙大门题写"医圣祠"。1988年,张仲景墓及医圣祠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阿斯塔那古墓群,以葬汉人为主,同时葬有车师、突厥、匈奴、高车以及昭武九姓等少数民族居民,这说明当时高昌王国的主体民族是汉族,各民族之间是平等的。在方圆10多公里的戈壁沙丘之中,堆积着密密麻麻的古冢。因而又被当今学者称为“高昌的历史活档案,是吐鲁番地区的地下博物馆”。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朝墓群分布于磁县的东部,墓葬密集区位于磁县的东南部区域,南北绵延达15公里,东西约14公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级别为A级。北朝墓群文物档案中有编号记录的墓葬达134座,其中80多座有封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考古工作的推进,墓葬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北朝墓群已被列入“十一五”中国100处古遗址遗迹保护范围。
桥陵,又名桥冢,是唐睿宗李旦之陵墓,也是唯一一座建于唐开元盛世的帝王陵墓,位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城西北15千米的丰山(唐时称为“桥山”,又称“苏愚山”)西南。桥陵略呈长方形,东西长2871米,南北长2836米,总面积852万平方米。桥陵建成于大唐立国近百年开元盛世。唐睿宗桥陵的陵墓建造和石刻艺术是唐代繁盛时期的代表,与乾陵并称为唐代陵墓石刻艺术之最。1956年,桥陵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2月,桥陵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夏县人。著名史学家、政治家。著有《资治通鉴》、《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涑水纪闻》等。元元年(1086年)卒,赠太师温国公,归葬故里祖茔内。陵园东西长约290米、南北宽190米,占地约5.5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