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岗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部落遗址,坐落在河南邓州市东约3公里处湍河南岸八里岗西北的坡状高岗上,距今约6800年,文化层厚3-5米,面积近九万平方米。八里岗遗址1957年发现并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9月25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阳平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灵宝市阳平镇北阳平村西500米处,属新石器时代遗址。北阳平遗址堆积厚,文化内涵丰富,其中以庙底沟类型为主,具有仰韶文化中晚期中心地位的特点,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地区,2005年北阳平遗址被列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首选遗址,也是“十一五”期间国家资助的全国100个大遗址之一;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庙底沟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三门峡陕州古城南,总面积24万平方米,是一处仰韶文化和早期龙山文化遗址。遗址内涵分为二期。一期(下层)为仰韶文化遗存,命名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二期(上层)遗存属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性质的遗存,命名为庙底沟二期文化,它是承袭仰韶文化发展而来,又发展为河南龙山文化。
一处包含有仰韶、龙山和夏商四种不同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大型古代聚落遗址。揭露面积5000平方米,共出土各类房基47座、窖穴297座、墓葬354座。发掘表明,先民们曾在此延续居住长达3300多年,经历了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的繁荣阶段、父系氏族阶段和奴隶社会的夏、商时期,大河村遗址是郑州地区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的历史缩影。
孟庄遗址,为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遗址。该遗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延续时间长。遗址最下层是距今8000~7000年左右的裴李岗文化层,向上依次堆积为仰韶文化层、龙山文化层、二里头文化层等。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处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址,现存东、南、北三面城墙和南北相对两座城门缺口。地上城墙总长1265米,底宽9.4~40米,高5~16米。建筑方法为分块版筑,墙高沟深。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府城遗址,东西走向长约280米,南北走向长约300米,面积近10万平方米。是一处底蕴丰厚、内涵丰富、集多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址。
番国故城遗址,系东周时期土城墙遗址,位于信阳市固始县境内。遗址分内外两城,两城的土城墙大部分尚存,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代城池遗址,2001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阳城址保护区,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北25公里处,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2月设置了“城阳城址保护区”,保护区下辖4个行政村,其中文物保护面积12平方公里,重点文物保护面积6平方公里,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个同时兼具文物保护和乡镇行政管理双重职能特殊单位。
迄今为止保存最好、最完整的汉代冶铁炉遗迹。目前我国出土的汉代容积最大的炼铁炉,堪称世界之最。1965年文物调查发现,遗址南北长400米,东西宽300米,总面积12万平方米。1975年,郑州市博物馆对遗址的冶炼区发掘1700平方米,在发掘范围内,发现炼铁炉炉基两座、炉底积铁十余块,最大的重约23吨、矿土堆约60立方米、水井一眼、水池一处、四角柱坑、烘范炉十三座、船形坑一个等遗迹。出土铁器318件、陶器380余件、石器8件。
黄冶三彩窑址位于巩义市站街镇小黄冶村、紫荆街道办大黄冶村,遗址分布在黄冶河两岸的台地上约2千米的地段内,窑址总面积约22.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一般厚3米多,最深的达6米以上,有的文化层堆积达18层。该窑址是我国目前发现创烧唐三彩和唐青花瓷器时代最早、规模最大、产品种类最多、制作工艺最高的一处窑址。
清凉寺汝瓷窑址位于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中及村南河旁台地上。地处伏牛山东麓、四面环山、窑址所处地势平坦,有小河环绕西、南,制瓷原料丰富,煤炭、高岭土、玛瑙石等制瓷原料就地可取,是个原料丰富的制瓷场地,遗址面积15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