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览时间:2021年3月31日至2021年6月6日
展览地点:大同市博物馆一层临展厅
主办单位:大同市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展览简介
提起“玉”,中国人往往将其与“温润”“坚韧”“谦虚”“厚朴”等高尚品质联系起来。中国是玉器大邦,玉文化传承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玉石器被不断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呈现出神秘化、礼乐化、道德化和审美化等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玉文化。
《百闻不如玉见——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玉石器展》展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133件玉石器,展品包含玉、松石、玛瑙、水晶、青金石、琉璃、翡翠等材质,品类丰富,工巧细腻。展览以玉石器的分类、功能演变等为主线,辅以时间顺序进行陈列,向观众展示中国古代玉石器的审美意趣和文化蕴味。
展览结构
第一单元 玉石之灵——通灵、祭祀用玉
玉石器出现的初始阶段,主要以佩挂的装饰品为主,但其传达的意义超越了装饰品范畴。原始先民视玉为山川大地之精华,可以通灵,形成了“以玉事神”“以玉祭天地”的神玉文化。“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周礼・春官・大宗伯》)。玉璜、玉琮、玉璧、玉璋、玉圭等被蒙上神秘的面纱,成为礼敬天地四方的重要载体,向自然神衹传达人们的敬畏之情。
三孔玉刀 新石器时代
蒲纹青玉璧 西汉
玉琮 清
第二单元 玉石之德——礼仪、葬殓用玉
春秋战国时期,玉器逐渐与礼制有机结合起来,谦谦君子无不以玉为典范。汉代政治统一、经济繁荣,玉石器发展迎来重要时期。由于儒家思想作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对玉的推崇一如既往,佩玉风气在汉代进一步发展。儒家学派将玉的本质特征与其所推崇的道德观紧密结合,归纳出“玉有五德”之说,将玉石所代表的精神文化视为立世之标准,为人之楷模。另外,汉代盛行厚葬,玉被视为追求不朽、保尸防腐的殓葬工具,葬玉之风盛行,玉衣、玉握、玉殆、玉塞等葬玉被大量使用。汉代以降,古代玉器所蕴含的祭祀、朝拜意味逐步弱化,开始向世俗化转变。
青玉蝉 西汉
琥珀司南佩 东汉
第三单元 玉石之耀——佩饰点缀用玉
唐宋以后,经济的高度发达推动了文化的空前繁荣。玉石器的礼仪功用退居到了次要位置,逐渐向世俗化、生活日用化转型。古人认为玉有祥瑞之征,能远祸近福、辟邪除祟,所以玉常被制成衣冠发饰或其他随身物件。唐宋以来随着绘画艺术的不断成熟,雕刻花鸟题材的玉雕出现,玲珑剔透、惟妙惟肖,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青玉镂雕鹅穿花饰件 金元
青玉镂雕缠枝梅花形佩饰 明
青白玉圆雕葫芦摆件 清
翡翠珊瑚苍龙教子纹带钩 清
第四单元 玉石之华——陈设雅玩用玉
明清时代玉料充足、材质优良,玉雕工艺达到极致,玉石器集鉴赏、装饰、实用于一体,并形成苏州、扬州等制玉中心。隋唐既已出现的玉制文房用具,在明清时期被广泛运用。宋元以来盛行的玩赏古物之风在明清时期达到极盛,从皇室到民间,无不热衷于古玉搜集和玩赏,仿古玉应运而生。
青玉镂雕船形摆件 明
玉如意 清
紫水晶三足熏炉 清
青玉桃形笔洗 清
从沟通天地的祭玉到维护社会秩序规范的礼玉,从追求灵魂不朽的葬玉到去祸祈福的祥瑞缀饰,从象征君子品德的佩玉到玲珑剔透的陈设雅玩,玉石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礼仪、信仰及审美,并被赋予权利、道德等观念。在玉石之上,中国人寻到了修身与处事的标准,最终玉也升华为华夏精神的象征、民族的情怀。
春日赏景时,欢迎走进大同市博物馆,一同欣赏“温润而泽”“缜密以栗”“廉而不刿”“气如白虹”的玉石之美!感受春天里一抹不一样的沁意!
转载自:大同市博物馆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