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木清华,钟灵毓秀。即将迎来建校110周年的清华大学洋溢着欢庆的节日气氛。2021年4月22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校庆系列展览“万物毕照:中国古代铜镜文化与艺术”开幕式隆重举行,为清华校庆再添浓墨重彩。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向波涛,策展人谈晟广,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铜镜捐赠人、清华大学顾问教授王纲怀先生家属茅昱,藏家代表赵梦言,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展览总策划杜鹏飞先后致辞。开幕式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李哲主持。
这个展览是开馆五年来难度最大的展览,展品时间跨度超越三千年,各时代的铜镜均有展出,这也告诉人们,中国铜镜的高峰不止在战国、两汉、隋唐。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以铜镜为载体传承,比纸上书画更长久,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铜镜是美术和艺术、科学及技术的相互结合,这个展览也是对美术成果应用于服务社会和大众需求的一次探索。
中国古代铜镜,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用于照容的实用器,变化无穷的样式、纹饰和铭文等也使其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品,是体现不同时期哲学、思想、文化、宗教、艺术、科技和民俗历史变迁的重要载体。
铜镜能照察审辨,从而引申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意思,故古人多以镜鉴寓理。如 “三鉴”曰“鉴乎古,鉴乎人,鉴乎镜”(汉荀悦《申鉴》),又如“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庄子·天道》)人之道心,若宁静如止水,则犹一面清净幽玄的明镜,拂除尘埃,光明照见人世间万物纷繁的原理和本质,从而实现“万物毕照”“洞照万理”的精神境界。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以王纲怀先生所捐赠的铜镜馆藏为基础,在国内多家文博机构和私人藏家的大力支持下,优中选优,挑选了400余面各具代表性的中国历代铜镜精品,除了为观众呈现中国古代铜镜文化和艺术的演进过程、感受铜镜的艺术魅力,也希望每一位观者,皆拥有一颗万物毕照的内心。
图文转载来源: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