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遗珍——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货币

丝路遗珍——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货展.jpg

《丝路遗珍》货币展是孔子博物2021年重点引进的精品展览之一,文物以古丝绸之路沿线出土的中外历代货币为主,如贵霜帝国金币、古罗马帝国钱币、波斯帝国钱币、龟兹古钱币等,展览集趣味性、观赏性、知识性于一体。

image.png

展览共分为三大版块:一是中原王朝货币,二是古代西域地方货币,三是丝路古国货币。展览以丝绸之路中段西域为交汇点全面涵盖了历史时期古丝路沿途各王朝和城邦国发行的多种多样货币,时间跨度上下有数千年;材质有金、银、铜、锡、合金等多种材质;形状有圆形、椭圆形、方形、长方形等多种形状。

丝路沿线出土的各类古币,不仅见证了东西方之间的物质流通,也承载着文化方面的交流共鸣。近一个世纪以来,古道上曾流通的各地货币陆续出土,包括中原王朝钱币、萨珊王朝钱币、贵霜王朝和拜占庭(东罗马)金币等,从汉至清,历代衔接,数量巨大。小小的钱币,见证着当年花雨缤纷、盛世繁华的丝路盛景,也为丝路中的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宗教学、神话学等学科研究提供了直接物证。

附部分精品文物介绍

图片

图片

贵霜韦苏提婆金币(公元2—3世纪)

汉代流通于西域丝绸之路上的外国货币主要是贵霜王朝钱币。贵霜王朝兴起于公元1世纪上半叶,是活动于我国敦煌、祁连间的月氏人转徙大夏后,建立的包括中亚、北印度在内的大帝国。


图片

图片

拜占庭查士丁二世金币(公元6世纪)

拜占庭帝国(395-1453年),即东罗马帝国,它既有基督教文化,又融入了希腊文化,还有强烈的东方色彩,拜占庭帝国正是当时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

拜占庭币有金币、银币、铜币三种,源于古希腊罗马币,它是古希腊罗马钱币文化和非古典东方钱币文化的交汇,在世界钱币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文化地位。


图片

图片

阿拔斯王朝拉希德金币(公元12世纪)

阿拔斯王朝,为阿拉伯帝国的第二个世袭王朝,古代中国史籍中称之为黑衣大食。于750年取代倭马亚王朝,定都巴格达,后于1258年被蒙古旭烈兀西征所灭。

图片

图片

粟特乌克瓦塔穆克王铜钱(公元8世纪)

粟特,是古代生活在中亚地区的民族,公元5世纪后比较独立的粟特币体系开始形成,公元7世纪日臻完善。粟特币部分采用中国圆形方孔钱形制,并大量打制正面为国王,背面为徽记的钱币。


图片

图片

莫卧儿阿克巴铜币(公元17世纪)

莫卧儿帝国(1526-1857年),是蒙古人帖木儿的后裔巴布尔在印度建立的封建专制王朝。在帝国的全盛时期,领土几乎囊括整个南亚次大陆以及阿富汗等地。


撰稿:林彦中

美编:杨晓玉

审核:侯瑛琪


图文转载来源:孔子博物馆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