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科举文化展

科举制度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直至清朝末年废除,历经一千三百余年,一直是我国历代王朝选拔治国人才、维护帝国统治的重要制度。其选人不论出身,唯贤是举,无论富贵贫贱皆可凭借自身才华获取功名实现抱负,所谓“朝为田舍郎,夕登天子堂”者,对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稳定社会秩序有着巨大作用。其影呴力也波及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已不局限于国家制度层面,更对文艺创作,民俗文化等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产生了大量的与科举相关的文物,其中不乏具有重大历史与艺术价值的珍品。

湖南省开元博物馆现藏有历代科举相关文物三百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三件,国家二级文物两件,国家三级文物二十七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刘基款朱元璋白话圣旨右榜谕众通知匾”对研究明代科举与诏谕制度具有重大意义。数量众多的状元、进士、贡元匾、以及闱墨、硃卷等,让人们直观的认识历代科考制度并感受。

科第功名带给士子们的荣耀。而诸如“魁星点斗”、“状元及第”等文字图案在家具、器物上的广泛使用,则体现了中国古代整个社会各个阶层对于科第功名的推崇与追求。这些种类多样、形态用途各异而围绕同一主题的科举考试文物,其内涵不局限于科举考试,更牵涉到政治制度、民俗风情、书画艺术、手工艺制作等各领域,在具有重在的历史学术价值的同时也充满艺术美感。(湖南省开元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