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墓与庙

批次:第五批

编号:5-0416-3-222

类型:古建筑

行政区域:陕西,渭南,白水县

地址:史官镇史官村初级中学旁

仓颉墓与庙位于,庙平面呈方形,占地11340平方米,前部为祠祀建筑,后部为墓冢。庙门向南,中轴线上有照壁、山门、前殿、报厅、中殿、后殿(寝殿),以及仓颉墓,两侧配列钟楼、鼓楼、社房、厢房等。仓颉墓墓冢四周用八角墙垣,东、西设出入口。庙内有碑石18通。庙始建年代无考,传说汉代建冢,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年)曾对墓及庙进行维修。

    共计有古柏46株,古槐10余株,枝叶覆盖交通,虬枝盘旋,各具姿态,因各得其名,曰:“二龙戏珠”、“丹凤朝阳”、“奎星点元”、“青龙戏柏”、“兽龙戏牡丹”、“狮子”、“宝莲灯”、“龙爪柏”、“柏抱槐”等。“奎星点元”为汉前古柏,高达17米,树围7.25米。冢上一柏,枝杆四出轮流荣枯,称之为“转枝柏”,誉为奇观。庙内西南隅一古柏,中空生槐,槐长柏壁,抱槐生长,名“柏抱槐”。两树枝粗中茂,堪称庙内一景。庙院内古柏,整体树龄年代久远,树形奇异,与陕西黄陵、曲阜孔庙并称为中国三大古庙柏树群。

    仓颉庙在文革时期曾经为一个兽医学校的地址,文革中随着刘少奇被打到,第一批学员还未毕业学校就已经关门,断送了那批人的前途。

    根据当地史料记载,早在东汉延熹年间已有“建庙之举”并形成一定规模。所以,白水仓颉庙有文字可考的庙史已有1800余年,无文字记载的历史,则可上溯至黄帝时代。白水仓颉庙占地17亩,基本形状为长方形。庙墙内南北长140余米,东西宽约48米。仓颉庙内建筑,沿中轴线由南至北依次为照壁、山门、东西戏楼、前殿、钟鼓楼、正殿、后殿及东西厢房,共计70间。紧贴后殿为仓颉墓冢和墓园。庙内的建筑,多为元、明、清三朝代时所建。

    解放战争时期,西北野战军司令部曾在此整训。彭德怀亲笔严令将士保护文物,现仍存有彭德怀手书的“保护文物古迹,任何人不得随意破坏”的命令。 据说,史官乡地名的来历,正是从仓颉曾任黄帝的史官这个传说中流传下来的。2001年6月,白水县的仓颉庙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白水仓颉庙地处黄龙山脉南麓,地势南低北高,属较为平缓的塬坡地。据当地人传说,仓颉庙西南方向约20公里有个扬武村,是仓颉的出生地。

    最令人称奇的是白水仓颉庙内的古柏。古柏郁郁葱葱,生长茂盛,东汉延熹五年之“仓颉庙碑”即载当时“庙内古柏郁郁葱葱”。庙内共有古柏46棵,皆年代久远,最年幼的,距今也有2800多年的历史。其中被命名为“奎星点元”的古柏,高达17米,树围7.25米,经测树龄,竟然有5000多年。当地人称此树为“仓颉手植柏”。白水仓颉庙内的古柏,与陕西黄陵、曲阜孔庙的古柏并称为中国三大古庙柏树群。(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