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像寺造像

批次:第六批

编号:6-0811-4-001

类型:石窟寺及石刻

行政区域:天津,蓟州区

地址:盘山东麓官庄镇联合村北

千像寺位于蓟县盘山东麓白水峪之南 ,是唐辽时期盘山著名寺庙之一,今圯为遗址 。

现仅存遗址、辽代统和五年(公元987年)创建千像寺讲堂碑和相关的石刻造像群。千像寺石刻造像群分布在遗址周围0.4平方公里范围内,因千像寺而得名,目前已在124处巨石和崖壁上发现线刻造像535尊,是迄今发现规模最大的辽代石刻造像群。初步判断,造像群为辽代民间佛教信众镌刻,反映了佛教密宗的精神内蕴。石刻造像群还包括与之相关的辽统和五年(987年)盘山祐唐千像寺创建讲堂碑 、辽天庆八年(1118年)经幢,以及寺后洞窟内明代浮雕菩萨和清高宗(乾隆帝)题诗石刻等附属文物。

根据寺内现存的辽统和五年(987年)《盘山佑唐寺创建讲堂碑铭并序》记载:“自昔相传,有尊者挈杖远至,求植足之所。僧室东北隅,岩下有澄泉,恍惚之间,见千僧泽钵,瞬息而泯,因兹构精舍宴坐矣。厥后于溪谷涧石之面,刻千佛之像,而以显其殊圣也。虽雨渍苔斑,睠仪相而犹在。”也就是说在蓟州军事判官李仲宣撰写此碑文的时候,千像寺造像早已经存在了。

耶律德光于会同元年(938年)割取千像寺所在的燕云十六州,同时改契丹国为大辽。此时下距统和五年也就四十九年的时间,若千佛之像真是在会同元年以后开凿的,那么李仲宣以及燕京悯忠寺前左街僧录判官法信大师德麟撰写碑文时他们应该是知道的,且碑文里却只提到“自昔相传”,故千像寺造像石刻于辽代的说法值得商榷。

从千像寺现存造像的风格来看,这些佛造像呈现高度的写实风格,五官端正,体型较丰满,螺发跟肉髻之间有髻珠,是比较典型的五代、宋的造像风格。

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