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泓寺石窟

批次:第六批

编号:6-0865-4-055

类型:石窟寺及石刻

行政区域:陕西,延安,富县

地址:直罗镇川子河北岸

现存洞窟10个,小龛65个,石造像3371尊。西边除一个造像已毁的道教窟;及两个空窟外,有造像的为7个洞窟。这7个洞窟分布在长达70米的山崖上,最大的宽10.3米、高5.4米、深10.7米,最小的宽1.2米,高1米,深2.1米。从窟内题记看,此窟始凿于隋大业年间(605—618),唐、宋、金、明各代都有雕凿。窟号从东向西依次排列。

第一窟:长方形,壁上刻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的题记,为明代所建造的“三教石洞”,有石刻坐像三尊,立像三尊。东西两侧有台, 洞外还有清嘉庆年间(1796—1820)的摩崖碑刻。

第二窟:中央有佛坛,刻五尊佛像。东西两侧壁共有小造像36尊。洞侧左右各有一浮雕金刚力士。窟内中央有基坛,坛上有背屏五个,上承窟顶;背屏上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东壁有造像龛,内雕一佛二菩萨。旁边刻有“宋开宝二年(969)李庭宝造释加牟尼佛、菩萨三尊”的题记。

第三窟:中央设方形坛基,坛基上有五尊雕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洞口左右各有一金刚力士。东侧菩萨背屏上刻有宋乾德六年(968)敦士元等三人共造菩萨铭记。东壁有二小龛相连,造像五尊。有唐咸通五年(864)郑君雅造一佛二菩萨一铺铭记和咸通三年(862)陈公造像记。四壁有唐咸通年间(860—873)的造像题记。可见这第三窟建于唐代,宋代作了进一步的雕凿。

第四窟:入口附近,左右名雕一金刚力士。中央佛坛上雕文殊乘狮像。狮身东侧有一童子,左手执缰作跪状。西壁有小龛二座,南龛有造像一尊,北龛有造像两尊。刻有后周显德元年(954)的题记,证明该窟凿于五代。

第五窟:中央佛坛上雕一佛二菩萨,窟壁上有造像34尊。东壁有二小龛。北壁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南龛有菩萨像一尊,头结高髻,面目清秀,右足翘起踏于石台上,左足下垂踏于莲花上,右壁斜置右膝上,左手扶坐,神态安祥。窟内有隋大业年间题刻。

第六窟:本窟为主窟,规模最大,雕像最多,共有造像三千余尊,内有金皇统元年(1141)四年(1144)、八年(1148)和贞元元年(1153)、二年(1154)题刻。窟内佛坛雕像位于中央,有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佛与菩萨均结跏跌坐于莲花座上,二弟子分立两旁。佛坛四周有四个通顶连地的大石柱,上承窟顶,石柱上雕有大小造侏1331尊,其中东侧前柱西刻有留须小造像一尊,似道教天尊。南侧刻一佛二胁待。西侧前柱北面刻菩萨坐像一尊,两手相交于腹前,衣褶流利,作闭目深思状。东侧石柱北面分段雕罗汉像十尊,谈笑、静思,神态各异。西侧后柱南面刻菩萨像一尊,翘右足坐于山岩间,雕凿精美。石壁有大小造像1947尊,窟顶刻有几何图案花纹,雕刻有明显的唐代风格。窟内除有金代题刻外,还有明清两代的题刻。

第七窟:窟内后部及左右两侧有石台,台上有泥塑小像20尊,窟顶前部有八角藻井,并有蔓草和二龙戏珠图案,后部刻有龙、蛇、凤、麟及花草图案,均似清代造作。(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