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岗遗址

批次:第七批

编号:7-0281-1-281

类型:古遗址

行政区域:河南省,南阳,邓州市

地址:穰东镇南600米的太子岗上

太子岗遗址位于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穰东镇南600米的太子岗上,是新石器时代遗址,是研究南阳盆地史前文化的重要遗址。

太子岗得名缘自陈后主陈叔宝,据《明嘉靖南阳府校注》:“陈后主(陈叔宝),幼为周师所居留穰,后归为陈太子,坡盖以后主得名”。南朝梁武帝时,发生了“侯景之乱”梁大将军王僧辨和陈霸先从江陵击败了侯景军。承圣三年(公元554年),西魏军又攻占了江陵,陈霸先全家被俘虏,他的侄子陈顼和妻子柳敬言及其乳婴陈霸先(即:陈后主)被迫逃到穰(今河南邓州市境),后来,陈顼只身逃走,柳敬言母子流落到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南,在一荒坡岗子上搭庵度日。

永定元年(公元557年)陈霸先废景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陈,陈霸先当皇帝两年便驾崩了;陈顼继承了王位,后传位给太子陈叔宝,由于陈叔宝这个太子在岗子上居住过,所以人们一直叫这个岗子为太子岗。

太子岗遗址高出地面9米,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500米。出土有石器、鸭嘴形足鼎、敛口圆唇罐、小口卷沿罐、高领罐、深腹罐、折腹豆、纺轮等文物,文化分属仰韶和屈家岭文化。

出土石器有斧,陶器有鸭嘴形足鼎、敛口圆唇罐、小口卷沿罐、高领罐、深腹罐、折腹豆、纺轮等。以泥质红陶为主,黑陶次之。其性质分属仰韶和屈家岭文化。

根据以往的调查,太子岗遗址出土的器物有:陶器、石器、骨器等,陶器主要有属仰韶文化的泥质墨绘红陶碗(亦称彩陶)、红陶杯、红陶钵、红、灰陶罐、灰陶鼎、纺轮等,属龙山文化的灰陶杯、盆、碗及鼎、高领罐,黑陶壶等,器表为素面或略为磨光,纹饰有刻划纹、蓖点纹、指甲纹、绳纹、乳钉纹、席纹、方格纹、篮纹等。石器均磨光,有斧、锛、凿、铲、石球等,骨器有骨簇、簪。

太子岗遗址是邓州市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面积最大的一处,遗存堆积厚,文化层自下而上有完整序列的叠压关系,文化内涵丰富,是以仰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仰韶文化层之上,还有较为丰富的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的遗存,聚落延续时间长,对研究新石器时代聚落的发展演变有重要价值。

1963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