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城址

批次:第七批

编号:7-0370-1-370

类型:古遗址

行政区域:河南省,新乡,延津县

地址:榆林乡沙门村

沙门城址地处黄河故道,位于延津县西北榆林乡沙门村东北2公里,东南距延津县城约18公里,西距新乡市区约20公里,南距黄河约35公里。历史上延津县长期位于黄河南岸,属开封府。宋金时期,沙门城址是由开封北上卫辉府的水陆交通要道,北宋时称为宜村,为黄河南岸一处重要的渡口。金章宗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八月,黄河向南改道,宜村改处黄河北岸。

据《金史·地理志》等文献记述:“卫州,……贞祐二年(公元1214年)七月城宜村,三年五月徙治于宜村新城,以胙(z uò)城为倚郭。正大八年(公元1231年)以石甃(zhòu,砌筑)其城。”胙城县治为避风沙亦迁于此。蒙古蒙哥汗元年(公元1251年)卫州治所由宜村迁回汲县(今卫辉市)。明宪宗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黄河徙流县南,县北之流遂绝,自此延津由黄河之南变为黄河之北。由文献中的这些记载可知:沙门城址在北宋至金代前期为黄河南岸一处重要渡口,金代后期至元代初期有近40年的时间为卫州州治和胙城县治所在地,地处黄河北岸。

经过初步的调查勘探确定,沙门城址大致呈北窄南宽的梯形,西城墙、北城墙、东城墙北段保存较好,南城墙及东城墙遭到破坏而无存。北城墙长约740米,宽约35米,现存高约2米;东城墙长约640米,宽约35米,现存高约2米;南城墙长约1000米;西城墙长约800米,因上部积沙较厚,宽度不详,高度超过3米。整个城址被黄沙所覆盖,城址北部平坦,南部因被沙丘覆盖地势较高。发掘清理表明,金元时期的城址位于现地表下1.5米左右,北宋时期的遗迹则深埋于现地表3米以下。战国至西汉时期的遗物则出土于现地表7米以下。

另外,沙门城址当地俗称“吴起城”,相传为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吴起扼守黄河渡口时的屯兵处。在城址南墙的底部夯土层中,已经发现有战国至西汉时期的板瓦、筒瓦、陶器等残片。是否存在战国时期的城址,尚有待于进一步考古工作予以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