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子坡遗址

批次:第七批

编号:7-0430-1-430

类型:古遗址

行政区域:陕西,咸阳,长武县

地址:冉店乡碾子坡村

1959年发现,遗址面积约16万平方米。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曾在此地的8个不同地点进行了长达10年的考古发掘工作,共揭露居址面积500多平方米,清理古墓葬300余座,其中先周古墓达200多座,出土文物数千件,有鬲、豆、罐、盂和瓮等。经鉴定,碾子坡遗址包含多种不同性质的文化遗存。

主要内涵属先周文化,约相当古公亶父迁岐之前的遗存。对探讨先周文化面貌和特征,增添了新的资料。《历史学年鉴》专题刊载,称为考古新发现。

碾子坡遗址的文化层,是由仰韶居址和墓葬、先周居址和墓葬、西周居址和墓葬、东周居址和墓葬等多种不同的古文化堆积构成的,但主要内涵是先周文化遗存。先周文化的遗迹有房基址、窖穴、灰坑和烧陶窑址等数十座。其中房基址约有10多座,分为土窑式和半竖穴式两类。土窑式房子均属坑径5—9米的椭圆形深土坑,穴里一壁向外掏,利用窑顶作掩蔽。

穴底有条出入的土坡道将住室分为两部分。半竖穴式房子有方形和长方形两种,房子出入口是斜坡道。出土的遗物数量和种类均甚多。

生产工具有斧、锛、凿、锤、棒、铲、刀、镰、陶拍、纺轮、针、锥和磨石等,其中平面近似三角形的石锤斧是先周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器物。另一个特点是工具以石质的居多,陶质的和骨质的次之,铜质的很少,蚌质的尚未见到。这与西周时期大量使用蚌壳制造农具的情况截然不同。

生活用具以陶器为主,有瓶、鬲、甑、罐、簋、豆、盂、盆、尊和瓮等,其中以鬲形器为多。

青铜器出土不多,有一件乳纹鼎重约10.75公斤,是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青铜重器之一。

其他遗物以先周卜骨的发现最为重要,特征是有钻有灼而无凿,与商代卜骨形制相似。

发现的先周墓葬近80座,墓穴口小于底若“覆斗状”,与寺洼文化和西周的墓穴形制相似,均为单人葬,仰身和俯身并存。

随葬品多为陶器,以鬲为常见。

据已掌握的材料分析研究,以及若干个C(14)年代数据加以判断,碾子坡先周遗址应是周人迁岐以前的文化遗存。

这一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为探讨和研究周人早期历史及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资料。(百度百科)

2013年3月,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