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批次:第三批
编号:3-0063-3-011
类型:古建筑
行政区域:北京,东城区
地址:天安门广场最南端
正阳门,俗称前门、前门楼子、大前门,原名丽正门,是明清两朝北京内城的正南门。位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的天安门广场最南端,毛主席纪念堂南边。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七年(1419年),是老北京“京师九门”之一。它集正阳门城楼、箭楼与瓮城为一体,是一座完整的古代防御性建筑体系。 据地方志上记载:当时的城楼、箭楼规模宏丽,形制高大;瓮城气势雄浑,为老北京城垣建筑的代表之作,现仅存城楼和箭楼,是北京城内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城门。城楼上有北京民俗展览馆。
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登基后,意将都城从南京应天府(今南京市)迁到北京,于是下诏改北平为北京,并从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营建北京的宫殿和城垣,并将元大都城南城垣向南拓展近一公里,当时仍沿称丽正门。这次移建历时两年,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始建,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完工。其后,经洪熙、宣德两代,一直称丽正门,形制未变。
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至正统四年(1439年),大规模修建京师城垣和城门,修筑了瓮城、箭楼、东、西闸楼,并疏浚城壕、建造石桥、牌楼,形成了"四门、三桥、五牌楼"的格局,并改称丽正门为正阳门。箭楼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建筑形式为砖砌堡垒式,城台高12米,门洞为五伏五券拱券式,开在城台正中,是内城九门中唯一箭楼开门洞的城门,专走龙车凤辇。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为抵御蒙古俺答汗部不时对京师的袭掠,明世宗诏令修筑外城,仅用半年时间。
正阳门自明正统初年至清末,前后四百七十余年间,因兵燹或失火曾多次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为此多次重建、修缮。正阳门火毁与重建见于史籍的就有五次。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和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箭楼两度失火被毁。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箭楼被焚毁。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开始修缮城楼、箭楼,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竣工。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袁世凯再次主持重建。
民国四年(1915年),为改善内、外城交通,民国政府委托德国人罗思凯·格尔改建正阳门箭楼,添建水泥平座护栏和箭窗的弧形遮檐,月墙断面增添西洋图案花饰,1916年竣工。改建后,正阳门瓮城月墙及西闸门被拆除。
在北京城诸门中,正阳门规制最为隆崇,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布局、军事防御、礼仪制度和建筑艺术的形象体现,也是老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正阳门作为北京仅有的一座城楼、箭楼保存完好的封建帝都之门,既是历史文化遗存,也是北京古都特色的绝佳载体,人文蕴涵深厚。正阳门作为不可再生的文物资源,以其无声的建筑语言,不仅向世人展示出封建社会都邑城垣中的一个局部,而且,在古代建筑、文化艺术、民俗礼仪、王朝历史等方面,都有其独立的存在意义与研究价值,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北京城的标志性建筑。
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放时间:星期一至星期日8:30至16:00
门票价格:成人10元/人,学生5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