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批次:第七批
编号:7-0603-2-087
类型:古墓葬
行政区域:山东,潍坊,安丘市
地址:安丘市博物馆院内
1959年修建牟山水库时发现,是一座大型的汉画像石墓。同年12月至次年3月,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对墓葬进行了清理发掘,只把画像石拆迁到县城保存。
1963年在北关果园内(现市博物馆院内)复原,墓入口处增建了保护性前厅,门额题“汉墓”。1979年安丘县人民政府公布汉画像石墓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3年安丘县城乡建设委员会、安丘县文化局划定了安丘董家庄汉画像石墓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对汉墓及其周围的环境保护作出了规定。
墓内石材全部经过了艺术加工,在224块石材中,有103块刻有画像。这些画像分布在甬道封口石、墓门、墓室四壁及室顶、立柱、地栿等处,画像面积达146平方米。除有几处草就未成外,有69幅完整的画像。画像根据题材需要和所处的部位采用了不同的雕刻技法,其中绝大多数是凿纹减地浅浮雕,少数为减地凹面阴线刻,个别画像采用了高浮雕和透雕技法,有时同一幅画像也使用了多种雕刻技法。雕刻设计规范,手法娴熟,表现了汉代高超的石刻艺术水平。
据考证,该墓的主人应是东汉晚期安丘人孙嵩。
孙嵩(约135—195年),字宾硕,一字宾石。博学多识,重节尚义,因救助赵岐而闻名。明万历《安丘县志》说:“而宾硕亦从此显名于东国,仕至豫州刺史。”
孙嵩卒后,归葬故里,诸多文献记载了孙嵩墓的基本位置。《水经注》载(牟山)“山之西南有孙宾硕兄弟墓。碑志并在也。”明万历《安丘县志》称:“豫州刺史孙宾硕墓在牟山金沟河西南。”《青州府志》称:“孙宾硕兄弟墓,在县西南牟山下。”《续安丘县志》记载,元代于钦著述《齐乘》一书时,寓宿太虚宫,夜梦赵岐说:“仆有良友葬安丘,其人节义高天下,今世所无也。请载之,以励衰俗。”访读《赵岐传》之后,于钦始悟,赵岐所言“良友”即是孙嵩。文物调查显示,他救赵岐的故事也在当地民间广泛流传,侠义之风未泯,道义豪气长存。二十世纪上叶,在牟山西北的牟山观中,仍有孙嵩、赵岐的塑像。观南小路的一侧,尚立有孙嵩墓道碑。
孙嵩阖门百口,出入车马随从,应是当地的著姓大族,仕至豫州刺史。他的身份与墓主所显示的社会地位相当,也有足够的实力来营造当时盛行的这一形制和如此规模的墓葬,汉墓的主人应是孙嵩。董家庄汉画像石墓规模宏大,是我国迄今所发现的大型汉画像石墓之一;画像构图复杂,内容丰富多彩,雕刻技术精湛,艺术水平高超,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和科学艺术价值。(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