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批次:第七批
编号:7-1571-4-003
类型:石窟寺及石刻
行政区域:河北,邯郸,峰峰矿区
地址:峰峰矿区大社镇西南三公里处
水浴寺石窟位于峰峰矿区大社镇西南三公里处,隔凤凰台和天宫峰与北响堂寺东西相峙,因其规模比南、北响堂寺小,又叫小响堂。
水浴寺石窟开凿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虽历代王朝对其进行过多次的修缮与扩建,但屡遭自然灾害与人为浩劫,特别是日本侵略时期,石像的头部被掠抢,不少石像已流失海外。
在水浴寺西侧的低矮断崖上,开凿有东西两个石窟,即西窟和东窟。
东窟开凿的年代比西窟晚的多,规模也小的多。窟内有三壁造像,北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西壁是一佛二弟子,东壁是一佛一菩萨。其雕刻的技法和人物面部表情以及体态动作反应的内心世界,精细程度可与响堂寺石窟相媲美。
在东窟西侧约八米处,是水浴寺石窟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保存较为完整的西石窟。该窟正中雕有通窟顶的长方形塔柱,绕柱可转走,形成“隧道”,当地人也叫转角殿。窟内所有壁面和塔柱的各个面上均雕刻有大小不一的佛像,俗称“万佛洞”,其神态千姿百态,跃跃欲动,呼之欲出。
在西窟东壁面上有“武平五年甲岁十月戊子朔明威将军陆景、张元妃敬造定广佛并三童子愿三界群见前福口者托荫花中俱时值佛”的铭刻,西窟前壁刻有“昭玄大统定禅师”供养僧的题刻铭文。据《隋书·百官志》载:“北齐天保元年(公元550年),文宣帝诏置‘昭玄大统’,以沙门法‘大统’,令史员置50余人,所统僧尼400余万。”可见“昭玄大统”为北齐最高僧官。“张元妃”(明威将军陆景的妻子,西窟开凿的发起人和组织者,是该寺的第一任主持和供养僧之一)。壁刻“昭玄大统”说明水浴寺石窟的开凿年代为北齐武平五年(574年)之前。后历经唐、宋的续刻而逐渐完成。
在西窟的东西两侧雕刻有两处摩崖造像:东区摩崖造像展现了释迦牟尼佛祖从出生到涅,以及悟道后的一组生动的人生故事;西区摩崖为释迦牟尼佛祖到各地讲佛传经的画面。两区造像丰富,雕艺精美。
唐宋时期,水浴寺的寺产规模很大,除附近的山岭树木外,仅田产土地就有一百多亩,寺僧众多,是当时鼓山以东最大最有影响的寺庙。北宋初年的一场大火,把整个寺院化为乌有,重修时,各殿堂庙宇除按原来的规模建造外,还扩建了山门,在山门的两旁修建了两座造型别致的经幢,全部由青石雕刻而成,高11.5米,由三节组成,直径一米有余,经幢呈六面形,每面都刻有密密麻麻的经文,下为一米高的莲花底座,座上雕刻有体态逼真、潇洒飘逸的飞天和罗汉佛手的浮雕,历尽千年风雨,经文已模糊不清。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经幢的上两节已不知去向,仅剩底座和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