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摩崖石刻

批次:第三批

编号:3-0170-4-007

类型:石窟寺及石刻

行政区域:山东,青岛,平度市

地址:天柱山

天柱山摩崖石刻在平度市北25公里,与天柱山石刻一起统称“云峰刻石”。

天柱山近顶处有一道天然豁口,俗称“踿跹口”。刻石多分布在踿跹口以东主峰上下及天柱山之西的福禄山麓,计有东汉刻石 1处,北魏刻石4处,东魏刻石 1处,北齐刻石2处。刻石中,《郑文公上碑》(见郑文公碑)在山腰处一天然碑形巨石上。《东堪石室铭》刻于主峰东侧一天然石室内,主峰之阳有《天柱山题字》,踿跹口西侧壁间有《上游天柱下息云峰题字》,另有1983年发现的山东地区第一处汉代摩崖《中平三年题字》。《郑文公上碑》碑座上的《四言诗残刻》及福禄山麓的《天柱山铭》均为郑述祖追念其父而作,现仅存残石若干,尚可得 200余字。《天柱山铭》东侧一巨石,于东魏武定二年 (544),被凿空成一石室。内刻《姚保显造塔记》,并镌造像44躯。 

平度天柱山摩崖石刻,又称天柱魏碑,高3.2米,宽1.5米,系在一块天然之碑状石上琢磨而成,文20行,每行45~50字不等,共881字。碑文1400余年至今仍清晰可辨。该碑是北魏永平四年(511)光州刺史郑道昭所书镌,碑文记述了其父持节将军兖州刺史南阳公郑羲的生平事迹和著述。因郑羲的谥号为郑文公,故此碑的全称为:“魏故中书令秘书监郑文公之碑”,简称郑文公碑。郑道昭是北魏最著名的书法家,其书写的魏碑体,突出体现了我国书法由隶书到楷书的转变,故此碑受到古今书法家所推崇。

此碑结字宽正,笔力雄健,系魏碑之冠,在中国书法史上独树一帜。北宋末年,著名金石学家赵明诚(李清照之夫)将其收入《金石录》;近代书法大师康有为称之为“集篆情、分味、草韵”之大成,并云不识此碑者“不可以与之论书”;鲁迅先生曾于丁巳(1917年)正月二十一日下午“买郑文公上碑一枚,二元”,并爱不释手;1984年,88岁高龄的艺术大师刘海粟扶杖登临此碑,评之为“闻之有韵,掬之有声,望之有情,涤人尘俗”,并欣然题写了“瑰玮博达绝壁生辉”的赞词。天柱山刻石中另有“石室铭”,亦为郑道昭书;“天柱山铭”,为郑道昭之子郑述祖所书,亦为历代书法家所注目,被康有为称之为“妙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