涧磁村定窑遗址

批次:第三批

编号:3-0225-1-045

类型:古遗址

行政区域:河北,保定,曲阳县

地址:曲阳县涧磁村

涧磁村定窑遗址,宋代窑址。宋代的曲阳属定州所管辖,故称“定窑”。始于唐代后期,盛于北宋,元代以后逐渐衰落。1951年故宫博物院发现遗址,1960年至1962年,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1985至1987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发掘面积近2000平方米,发现大量窑炉和作坊遗迹,出土遗物标本万余件、残片约37万片。

文化堆积最厚达10多米。曲阳宋属定州,故称定窑。定窑创烧于唐,宋代极盛,元代逐渐衰落。烧瓷历史长达六、七百年之久。1951年故宫博物院首次发现了定窑遗址,1951年和1957年故宫博物院陈万里、冯先铭等两次调查。

1960年至1962年,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对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证实了窑址始于唐代后期,盛于北宋,元代以后逐渐衰落的历史史实。60年代初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在北镇村东试掘。

1985至1987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北镇村、涧磁岭、野北村、燕川村等地发掘,揭露面积近2000平方米,发现大量窑炉和作坊遗迹,出土遗物标本万余件,残片约37万片。定窑在唐代后期受邢窑影响烧制白瓷,到了宋代逐步成为白瓷窑之首,是当时最著名的瓷窑之一。

已发掘的窑炉20座,均为“馒头窑”。窑基平面呈马蹄形,由炉门、火膛、窑床、烟室等部分组成,长度4~8米,宽度 1.5~3米。窑体建筑材料用砖,火膛、窑床、烟室各部用耐火砖,内壁抹一层耐火土,窑床底面上铺垫一层厚约10~30厘米的粗砂。各时期窑炉常以匣钵代替一部分砖作建造材料,北宋中期以前用漏斗形匣钵,北宋中晚期以后用筒形匣钵。

北宋早期以前窑炉以木柴作燃料,火膛中均发现有柴灰。窑炉后部有两间烟室,窑床与烟室间都无隔墙。烟室之间隔墙下砌有两个进火孔。北宋中期以后窑炉燃料用煤,火膛中均发现大量烧过的煤渣,窑床与烟室间有固定的隔墙,隔墙基部设进烟孔。北宋晚期和金代窑炉的烟室一般分为三间,设3个烟囱,窑床与烟室间隔墙基部进烟孔多达9~13个。

作坊遗迹已发现4座,五代至北宋早期1座,北宋晚期至金代3座。作坊都在窑炉附近,结为一体。北宋早期作坊遗址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残存的设施有盛瓷料用的大陶缸底部19个;晚期作坊遗迹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保存的设施有砖和匣钵垒砌的围墙,石砌的水井,砖砌的水沟,土灶,加工瓷料的圆形碾槽,堆放瓷料的土坑,澄盛瓷泥、釉料的砖池和大缸等。

1988年被核定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