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批次:第八批
编号:8-0141-1-141
类型:古遗址
行政区域:陕西,渭南,澄城县
地址:王庄镇刘家洼村西北
刘家洼东周遗址位于陕西澄城县,范围约3平方公里,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渭南市博物馆和澄城县文体广电局联合组队开展考古发掘,通过对出土遗物的形制、纹饰等分析,推断遗址时代属春秋早期。在全面系统调查与勘探的同时,重点发掘了包括周代诸侯大墓在内的两处墓地,认定该地为芮国后期的又一处都邑遗址,该遗址的发掘对推动关中东部周代考古乃至周代历史社会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遗址范围约3平方公里,以自然冲沟和人工壕沟相连组成一个封闭的大型遗址区域。在遗址东区中部,调查和勘探发现有一面积10余万平方米城址。城址内采集到春秋陶器残片,还有一块陶范残块。勘探有大量灰坑和板瓦等建材堆积,属重要建筑所在,应是高等级人群居住区。已确认的墓地4处共210余座墓葬。
东I区墓地共发掘大、中、小型墓葬71座、车马坑2座、马坑1座,其中带墓道的中字形大墓2座(M1、M2),大型竖穴土坑墓1座(M3)。
“中”字形大墓M1劫后残留各类随葬品总计240件(组),包括彩绘木俑、铜簋、2组10件编磬、2套残存编钟,铜铎、漆木建鼓、铁矛、大玉戈等。M2出土各类文物400件(组),主要有7件鼎、1件簋、1件盘与1件铜鍑;2套编钟编磬及钟虡(古代悬挂钟的架子两旁的柱子)、磬架,4件建鼓、1件陶埙、1件疑似木质琴瑟类乐器。西侧保存较好的钟架,上有嵌蚌饰的木雕漆绘图案,下伏圆雕兽形虡座甚为壮观。墓都出土大量车马器,不少兵器和少量玉器。
M2椁室建鼓铜柱套上刻铭‘芮公’作器,下压的1件铜戈上也有‘芮行人’铭文。M2墓出土的长2米、宽1.3米的三栏木床遗存,四角有青铜角饰,将中国使用床榻的历史提前到春秋早期。
编号M3的大墓其独特之处在于椁室四壁共置9个壁龛,每龛有一年轻女性殉葬,肢骨屈折,身上见朱砂。有2件铸有“芮公”的铜鼎、5镈9钮的编钟、大量的车马器,罕见木格漆绘墙围和1件漆器。推测墓主可能是M2芮公夫人。编号M27的墓葬出土两件鬲,口沿上铸有“芮太子白”等铭文,为判定墓地性质提供参证。
刘家洼遗址发现填补了芮国后期历史的空白,也提供了周王室大臣采邑(地)向东周诸侯国发展演变的典型案例。不同文化传统、族系背景的居民共同使用同一墓地的现象,揭示了芮国后期民族、文化融合的真实图景,呈现出地缘国家的基本特征,是研究周代社会组织、人群结构的重要材料。大墓出土的乐器组合,为中国音乐考古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出土的三栏木床遗存将我国使用床榻的历史提前到春秋早期。
2019年10月7日,刘家洼遗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