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批次:第八批
编号:8-0467-3-270
类型:古建筑
行政区域:陕西,渭南,蒲城县
地址:城关镇东槐院巷17号
蒲城考院,始建于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由当时在任县令张荣升和邑绅商建,以解决“同州府”渭河以北五个县考生考试时都要搭考棚;平时则作为省府巡视来蒲歇息的“行辕”,因此,工程质量要求很高,均由当时的能工巧匠来承建。
如果把当时科举考试按其等级划分的话,那么处于金字塔最顶端的是殿试,而处于最基层的则是县试,通过了县试,才有资格参加府试和院试,参加县试、府试、院试的考生统称为童生,童生参加院试合格后称为生员,俗称秀才,当时这里举行的便是县试、府试和院试,蒲城考院就是在科举制度下考童生出秀才的地方。
考院占地面积6200平方米,坐北朝南,现存建筑沿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有大门厅、二门、甬道、东西号舍、官厅(议事厅)、伦秀堂、浴室院、东西厢房、内室、耳房等。清代考院博物馆通过文物陈列、情景再现、图文并茂、多媒体放映等形式向人们展示科举文化的深刻内涵。
推开考院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匾额,上书“天开文运”,意思是上天给予读书人步入仕途的机会。两扇朱漆大门厚重结实,安在两个雕刻成鼓形的门墩石上,显得十分高大、宽敞。考院的砖雕、木刻非常考究。大门外的“八”字砖墙上面刻有“锦鸡报晓”、“凤凰展翅”、“猿猴攀枝”、“老鼠拉葡萄”等富有浓厚民间色彩的砖质浮雕。
进入二门,迎面是一道可启闭的木雕屏门,用于考试时监考官从此门进入,第二院落是考院建筑群最主要的部分,两边相互对称各12间,共24间“考舍”组成的“文考区”,就在这个地方,来自各地的童生或坐轿、或步行、或骑马,带着干粮来到这里进行考试,这里是他们实现梦想的地方,现为科举史话——文生考试展示。
考舍尽头有一月宫门,上方两面各有砖雕匾额,南刻“腾蛟起凤”,北刻“紫电青霜”。这两句出自于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腾蛟起凤赞美的是文科考生的文章如蛟龙出海、凤凰起舞,紫电青霜则赞美的是武科考生的威武雄壮、英姿飒爽。穿过月拱门进入一个小院落,两边有东西厢房各两间。院落为考试时宣布考场纪律的地方。
第三进院落是考院的伦秀堂,这座雄伟的大殿就是武生进行军事理论考试及武生考内场的地方。现为展示武举考试场景的地方
第四进院落被称为“官厅”,是监考官下塌休息的地方。
浴室院是考生考试前沐浴的场所,沐浴后换上考服,意在防止考生夹带相关资料、书籍或将有关答案写在手臂、身上带进考场作弊。现为科举文物精品展。
整个考院按照关中传统民居四进式院落设计,布局严谨,在国内属于保存完好的清代科举遗址博物馆,为研究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提供了翔实的史料佐证。
1983年7月15日,考院被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4月20日,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9月18日考院收归文物部门管理,成立了“蒲城县清代考院文物管理所”;
2007年更名为“蒲城县清代考院博物馆”。1998年至2018年,陕西省文物局先后拨专款500余万元,对大门厅、二门厅、考舍、东官厅、伦秀堂等建筑进行了维修保护。
2013年至2019年,先后陈列展示了文生考试、武生考试、科举文物精品展。
2019年10月16日,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