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桥遗址

批次:第四批

编号:4-0049-1-049

类型:古遗址

行政区域:陕西,西安,灞桥区

地址:灞桥街道灞桥街村南侧

灞河上建桥始于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并于河上建桥,故称“灞桥”,史载这是我国最古老的石柱墩桥。灞桥初为木质结构,王莽时期,因木桥被火烧殆尽而用石材改建。并一直使用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因都城南移,灞桥于隋开皇三年(583年)被南移重建。重建后的灞桥至北宋时仍在使用。隋唐灞桥在南宋时废弃,元朝时,灞桥再次得到重建。明清时期,灞桥又得到多次增修和改建。

灞桥遗址于1994年在当地人在灞河取沙时意外发现。长约400米,已清理三孔桥洞(桥墩4座、残券拱3孔),桥墩呈船形,长9.25~9.52米,宽2.4~2.53米,残高2.68米。墩距5.14~5.76米。墩下以石条铺成长方形底座,石板长达17米,其下布满木桩章构成桥基。桥墩两端设分水尖和吸水兽。出土隋唐时期的瓦、琉璃瓦、宋、金、元瓷片,以及北宋维修桥身时利用的唐碑等。

由于灞桥石桥的发现意义重大,它是中国已知时代最早、规模最宏伟、桥面跨度最长的一座大型多孔石拱桥,在桥拱腹中还清理出瓷器等一批隋至元各时期的填充物,为研究中国古代桥梁史、科技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价值意义非凡,于199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隋唐灞桥遗址的发现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是隋唐灞桥遗址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规模最为宏大、桥面跨度最长的一座大型多孔石拱桥遗址。

二是隋唐灞桥应与隋唐长安城和隋唐两代历史一起进行综合研究。

三是隋唐灞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历史提供了实物证据。

四是隋唐灞桥的废弃是人们破坏生态环境,大自然进行报复的生动事例。隋唐灞桥遗址的考古发掘,为中国古代桥梁史、科技史以及隋唐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