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寺

批次:第四批

编号:4-0127-3-049

类型:古建筑

行政区域:甘肃,天水,秦安县

地址:县城北街

位于天水市秦安县城北街,始建于元至顺三年(1332),又名“兴谷寺”,俗称官寺。占地2204平方米,坐东朝西。中轴线上现存山门、天王殿、钟楼、鼓楼和般若殿。

般若殿面阔三间11.70米,进深二间8米,高7米,单檐歇山顶,上铺灰筒版瓦,采用琉璃花脊,瓦顶正脊中施琉璃脊刹,刹下有兽面座,正脊两侧按等距离设置狮、狗、虎等蹲兽,垂脊饰水纹,上有蹲兽二枚,戗脊上亦有蹲兽二枚,端部各设嫔伽一尊,子角梁端用绿琉璃套兽。前檐斗拱为六铺作三下昂计心造,每补间施一攒,补间铺作增出45度斜昂,两山和后檐斗拱为五铺作,双下昂计心造里转偷心造双跳华拱。殿内梁架结构为彻上露明造,采用了了元代首创的斜梁构件。大殿用檐柱四根,当心间两根浑圆硕大,柱头卷刹为覆盆状,柱身下用素面圆形柱础,四根角柱最为粗大,以增加建筑四隅的强度。四根角柱明显高于檐柱,有显著的“柱侧角”和“柱生起”作用。大殿栏额上悬挂有明代胡缵宗所书的“般若”匾额,字迹古朴雄浑,是一件珍贵的书法艺术作品。

天王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梁架为五架梁,前后用三柱,单檐硬山布瓦顶,无斗拱。金刚殿即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梁架为五架梁,前后用二柱,单檐悬山布瓦顶。檐下五踩单昂斗拱,各补间用一朵,钟楼面阔、进深各1间,单檐歇山布瓦顶。

1974年在大殿墙中发现有“元至顺建”题记木牌。1987年从天王殿地基出土一北魏石造像塔的一部分,平面方形四棱体,高30厘米、底边长26厘米,四面开尖拱龛,龛内雕一佛二菩萨像。由此可知北魏时这里可能就有寺院。

兴国寺般若殿保留了元代建筑风格,它是甘肃省现存较早的古建筑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为研究元代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甘肃省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