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钟楼、鼓楼

批次:第四批

编号:4-0161-3-083

类型:古建筑

行政区域:陕西,西安,莲湖区

地址:北院门街道西大街

西安鼓楼位于西安城内西大街北院门的南端,东与钟楼相望,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比钟楼大四岁,迄今已有634年的历史。清康熙三十八年和清乾隆五年先后两次重修。楼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击鼓报时,故称“鼓楼”。

历经岁月沧桑,如今巨鼓早已不存,惟余鼓楼巍然耸立。西安钟楼记录着西安沧海桑田的历史,它铭刻着西安人心中的悲怆与骄傲。

钟楼构建于方型基座之上,为砖木结构,重楼三层檐,四角攒顶的形式,总高36米,基座高8.6米,每边长35.5米,面积约1377.4平方米,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在檐上覆盖有深绿色琉璃瓦,楼内贴金彩绘,画栋雕梁,顶部有鎏金宝顶,金碧辉煌。以它为中心辐射出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并分别与明城墙东、南、西、北四门相接。

西安钟楼下部为砖石结构的正方型基座,表面用青砖砌成,基座之上为两层木结构楼体。自地面至楼顶高36米,其中基座高8.6米。每边长35.5米,建筑面积约1,377.4平方米,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

整体呈典型明代建筑艺术风格,顶部为三重四面攒尖顶结构,由斗栱支撑,顶尖部为真金铂包裹木质内心的“金顶”。

在微翘的屋檐上覆盖有深绿色琉璃瓦,楼内贴金彩绘,画栋雕梁。基座四面正中各有高约6米的十字相交的券洞,过去是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交会的通道,人流车辆从券洞通过。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券洞无法适应交通流量需要,现在券洞早已封闭。钟楼周围建有公路转盘,地下有专供人行的环行通道。

西安钟楼的门扇槁窗雕楼精美繁复,表现出明清盛行的装饰艺术。每一层的门扇上均有8幅浮雕,每一幅浮雕均蕴含了一个古代典故。钟楼的门扇槁窗雕楼精美繁复,表现出明清盛行的装饰艺术。仔细欣赏门扇上一幅幅浮雕,它们会告诉你古代许多饶有趣味的典故轶闻。

钟楼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因楼上悬挂铁钟一口而得名。初建时,地址在今广济街口,与鼓楼对峙。

明神宗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由巡安御使龚贤主持,将钟楼整体迁移于今址。钟楼呈典型明代建筑艺术风格,重檐斗拱,攒顶高耸,屋檐微翘,华丽庄严。据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不久,关中一带连连发生地震,民间相传城下有条暗河,河里有条蛟龙,蛟龙在翻身,长安在震动。

朱元璋怕了,心里感觉不踏实,于是想办法要压着它。道人术士们给他出了个主意,让在西安的城中心修一座钟楼,钟乃天地之音,可镇住蛟龙。为此,朱元璋专门修了一个全国最大的钟楼,并调来“天下第一名钟”景云钟前来助阵。钟楼修了,景云钟挂了,朱元璋又派他的大儿子镇守西安,这就是著名的秦藩王,秦藩王的王府就在今天的西安新城。碑林博物馆正门口那两个铜狮子,就是秦藩王王府的东西。明王朝定都南京后,其间还有一次迁都之议。有大臣主张迁都西安。

朱元璋曾有些心动,专门派太子朱标赴西安实地勘察,选择宫室基址,并绘制陕西地图进献。但这位太子返回后一病不起,次年便死了。迁都西安一事终未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