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土司衙门旧址

批次:第四批

编号:4-0164-3-086

类型:古建筑

行政区域:甘肃,兰州,永登县

地址:连城镇连城村

位于兰州市永登县连城镇连城村。衙门始建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明清时期甘、青地区颇具影响的鲁土司的衙门建筑群。原占地约4万平方米,今存3.3万平方米,其中明代建筑面积2877平方米,分衙门、官园、妙因寺三部分,均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东西相连,成为一个整体。建筑布局以衙门中轴线为主,东北角为官园,西侧为妙因寺。

衙门由南到北依次排列着有大照壁、牌楼、仪门、提督军门、东西厢堂、大堂、如意门、燕喜堂、朝阳门、东西配楼、祖先堂和大库房等建筑组成的六组院落。院落与院落间利用地基由南向北逐渐抬升的处理手法,突出展现了衙门森严威仪的气势。衙门东侧配置书院、二堂、寝院等多重院落及花园,西侧列置山门、万岁殿、禅僧殿、德尔经堂、大经堂等。三组建筑高低错落,深邃威严,朱甍碧瓦,气势恢宏,堪称我国土司衙门建筑中的杰作。

妙因寺各殿中保存有大量壁画、砖雕。其中保存在万岁殿西侧暗廊整面墙壁上的明代早期佛传故事画,较完整地讲述了从佛陀乘象入胎开始,到肋下降生、宫闱生活、逾城出家、觉悟得道、初转法轮、直至双林入灭等整个过程。笔触细腻,人物造型及情景描绘生动逼真,绘制手法与敦煌莫高窟壁画如出一辙。德尔经堂两侧山墙及后墙上镶嵌的精美砖雕,各以对应的三间金柱为分割点,作出三面影壁,上端施仿木结构挑檐、垂柱等,海棠池内作仿木四斜球纹格子窗,下部饰须弥座。其仿木额枋、须弥座上下槛及中部窗根子间,分别嵌饰瑞兽、花鸟、藏文吉祥语、暗“八宝”和神态各异的佛、菩萨、罗汉以及云雷纹、饕餮纹等。

鲁土司衙门旧址对研究我国土司制度史、西北民族史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六批显教寺和雷坛归入。

显教寺和雷坛位于永登县连城镇连城村,显教寺在鲁土司衙门东南,雷坛在鲁土司衙门西北。

显教寺为藏传佛教寺院,初建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经成化七至十七年~1480年扩建后,格局基本定型。占地面积1325平方米,建筑面积77平方米。沿中轴线从南向北依次排列有山门、金刚殿、大殿和东西厢房十余间。现仅存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的大殿1座。大殿平面呈正方形,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副阶周匝作暗廊,身内双槽。平棋和八角藻井上绘有曼陀罗和佛像。大殿保留有宋元建筑的风格,是研究甘肃、青海地区寺院建筑和藏传佛教史的重要遗存之一。

雷坛是一座道观,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六世土司鲁经及其子鲁东修建,原有山门、过殿、大殿厢房等,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617平方米,建筑面积148平方米。现仅存过殿和大殿2座建筑。过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后出廊,硬山卷棚顶。主体建筑大殿面宽一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门楣上部现存7尊小彩塑。彩塑均为立像,脚踏祥云,衣带飘举,为我国西北地区罕见的明代道教彩塑。显教寺是我国西北地区修建年代较早的藏传佛教寺院遗存之一,对研究藏传佛教的发展、传播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雷坛是研究鲁土司家族宗教信仰发展变化过程的非常珍贵的资料,也是研究西北地区建筑艺术中难得的实物例证。(甘肃省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