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批次:第五批
编号:5-0183-2-039
类型:古墓葬
行政区域:陕西,咸阳,渭城区
地址:多处子项,此处为阳陵,正阳乡张家湾
西汉11位皇帝的陵墓,除汉文帝刘恒霸陵和汉宣帝刘询杜陵位于渭河以南西安市东郊的白鹿原北端及南郊的少陵塬上,其余九位均安葬在渭河北岸的咸阳塬上。
西起兴平市(县级市)豆马村,东到咸阳市渭城区正阳乡张家湾,依次排列着汉武帝刘彻茂陵、汉昭帝刘弗陵平陵、汉成帝刘骜延陵、汉平帝刘衎康陵、汉元帝刘奭渭陵、汉哀帝刘欣义陵、汉惠帝刘盈安陵、汉高帝刘邦长陵、汉景帝刘启阳陵。
西汉是我国封建帝国时代的第一个鼎盛时期,封建社会的各种典章制度的完善、确立和巩固基本上都完成于西汉。
封建社会对礼仪典章制度及其重视,丧葬制度是礼仪典章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汉皇帝陵墓,就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最高丧葬礼仪,汉代丧葬“事死如生”,帝陵也可以说是西汉封建统治阶级社会历史活动的缩影。对西汉帝陵的勘探与发掘,使我们对西汉历史有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
西汉帝陵是西汉11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高皇帝刘邦--长陵、孝惠皇帝刘盈--安陵、孝文皇帝刘恒--霸陵、孝景皇帝刘启--阳陵、孝武皇帝刘彻--茂陵、孝昭皇帝刘弗陵--平陵、孝宣皇帝刘询--杜陵、孝元皇帝刘奭--渭陵、孝成皇帝刘骜--延陵、孝哀皇帝刘欣--义陵、孝平皇帝刘衎--康陵
汉长陵是汉代修建的第一座帝陵,是汉高祖刘邦与皇后吕雉的陵墓。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陵由黄土夯筑而成,覆斗形,至今仍高达33米。根据测量,墓冢的底部东西宽153米,南北长135米;墓冢顶部东西宽55米,南北长35米,与史籍记载相近。陵前立有清乾隆年间毕沅所书”汉高祖长陵”石碑一通,陵冢下是刘邦安寝的地宫,《汉旧仪》载:汉代皇陵地宫“内梓棺、柏黄肠题凑,以次百官藏毕,其设四通羡门,容六车六马,皆藏之。四方外涉,东石外方立,先闭剑户,户设夜龙、莫邪剑,伏驽,设伏火。”入梓棺时,皆珠襦玉匣,连以金缕。长陵现未发掘,地宫内部结构不详。
陵园的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900米,西墙的正中发现了一座宽23米的城门遗址。西城墙的地面上至今还保留着一条长600米、宽6米、高3米的夯土遗迹。陵冢位于陵园的南部,高祖陵在西,吕后陵在东,相距约250米左右。在陵园的西北角、西南角、东南角和沿南墙一带有六处大型的寝殿遗址。
吕后陵
吕后陵在高祖陵东南280米,封土形状与高祖陵相同。其封土底部东西150米、南北130米,硕部东西50米、南北30米,封土高30.7米。西汉的帝后合葬,是所谓“同茔不同穴”,即埋在同一墓地,但各自起坟,而且绝大多数皇后是单独修筑陵园,只有长陵为帝后共用一个陵园。
陪葬墓
长陵的陪葬墓从西端的陵园开始,到东端的泾河南岸,绵延七千米,在西汉诸陵中,长陵陪葬人数之多,陪葬墓格局之规整,在汉代帝陵中是绝无仅有的。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的功臣和贵戚,死后多陪葬长陵。当时陪葬的有100多人,现在尚可见到的还有70多个墓冢。每个墓冢占地不多,但墓冢之间前后左右的行列间距大致相当,排列得井然有序。尚存六十三座,最知名的有萧何、曹参、周勃、周亚夫、王陵、纪信、田燃、田胜及王娡母亲平原君臧儿等。
汉惠帝安陵
汉安陵为汉惠帝刘盈陵寝,位于咸阳城东18公里处渭城区韩家湾乡白庙村。
汉文帝霸陵
汉霸陵为汉文帝刘恒陵寝,位于西安东郊白鹿原东北角,当地人称为“凤凰嘴”,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景帝阳陵
汉阳陵为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寝,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后沟村北的咸阳原上,地跨咸阳市渭城区、泾阳县、西安市高陵区三县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武帝茂陵
汉茂陵为汉武帝刘彻的陵寝,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昭帝平陵
汉平陵为汉昭帝刘弗陵和孝昭上官皇后的合葬陵墓。原有陪葬墓57座,现存23座。
汉宣帝杜陵
汉杜陵为汉宣帝刘询的陵寝,位于西安市三兆村南。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元帝渭陵
汉渭陵为汉元帝刘奭的陵寝,位于咸阳市渭城区周陵镇新庄村东南,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成帝延陵
汉延陵为汉成帝刘骜的陵寝,位于咸阳城北5公里处渭城区周陵乡马家窑村。
汉哀帝义陵
汉义陵为汉哀帝刘欣的陵寝,位于咸阳城北6.5公里处渭城区周陵乡南贺村。
汉平帝康陵
汉康陵为汉平帝刘衎的陵寝,位于咸阳城北7.5公里处渭城区周陵乡大寨村。
汉代帝后合葬同茔而不同陵,后陵大多在帝陵的东面,坟丘亦较帝陵为小,惟吕后坟丘大小几乎与高祖长陵坟丘相等。从阳陵开始,在帝后坟丘的四周筑平面方形的夯土垣墙,每面垣墙的中央各辟一门,门外立双阙。这种围坟丘一周的方形陵园,是西汉帝后陵园的通制。陵园之旁建寝殿和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