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广东会馆

批次:第五批

编号:5-0207-3-013

类型:古建筑

行政区域:天津,南开区

地址:天津旧城鼓楼南

天津广东会馆,是大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正月十四日落成的天津市至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清代会馆建筑。位于天津旧城鼓楼南(在古文化街内),现为天津市戏剧博物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天津广东会馆,2017年12月2日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单。

1860年,天津已被开辟成通商口岸,成为当时华北地区的工商业重心。这时广东人在天津经营的行业已经达到了二十多种,商号也有二百多家。特别是当外国势力入侵之后,天津的洋商随之不断增多。这时广州和香港的买办也随着商船来到天津。也是在这个时期,清朝政府选派出国的留学生也陆续学成回国。一大批广东籍留学生云集天津,广帮的势力逐渐壮大。

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时任天津海关道的旅津广东人士唐绍仪,为了联络乡情发展巩固广帮势力,倡议集资筹建广帮会馆。唐绍仪联合陈昭常、梁炎卿等人倡议,由陈昭常(时任吉林巡抚)撰文,号召募捐,一时各界同乡主动捐款。唐绍仪首捐银四千两,怡和洋行买办梁炎卿捐银六千两,连同广帮商号及在唐山的同乡,共捐银十四万七千余两。

会馆在天津英商怡和洋行买办梁炎卿的主办下筹建,馆址选定了当时天津城绝对市中心,在鼓楼南大街购置了原盐运使署旧址的土地,计地23亩。会馆于1904年2月12日动工。

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一月十四日新会馆落成,取名广东会馆。当时,广东会馆的主要功能是,当广东商人初到天津时,可以第一时间落脚会馆,站稳脚跟后再以会馆为平台图谋发展。会馆不仅提供基本的住宿等服务,也是商务洽谈、同乡聚会、节日娱乐的场所。

会馆建筑面积1461平方米,主要由门厅、正房、配房、回廊及戏楼组成。会馆采用传统的四合院形式,外观为北方风格,内部装修具有广东潮州特色。砖瓦木料大多从广东购买,院门宏阔,罗汉山墙高耸,厅堂都出廊厦。会馆周围还建造了铺房、住房300多间,并且在会馆东南面修建了“南园”,栽花种树,设立医药房,供广东同乡休息养病。当年南园里有桃花林、葡萄园,景色十分优美。

戏楼是该馆的主要建筑,它利用四合院的天井围城闭合空间,南北向用两根21米长的平行枋,东西向用19米长的额枋,形成大跨度空间。戏台台面七十多平方米。最多可容纳六,七百人,楼上是包间,楼下是散座,戏台正上方藻井重约10吨,外方内圆,斗拱接榫,螺旋向上,据说这种构造可以把声音传到戏园的各个角落。馆内还收藏千余件戏剧相关的文物,其中包括众多京剧名伶的演出服装和书画作品等。

戏楼舞台深10米,宽11米,顶部是用细木构件榫接而成的螺旋是藻井,雕花工艺精美,在同类建筑中较为罕见。戏台木雕是最为精华的部分,前台横眉以透雕技法刻成狮子滚绣球图案,两角雕成荷花含苞欲放状的垂花柱,舞台正面镶嵌着巨幅《天官赐福》木雕,天官、童子、猿猴、松柏、云气和4角的蝙蝠,构成活泼、协调的画面。戏楼的门窗也雕有狮、凤、牡丹等传统纹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