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是由李大钊的大祖父李茹珍监造的。故居坐北朝南,呈长方形。高阶台,黑大车门,分为三进的宅院,是一座典型的冀东农村庄户的格局,南北长55.5米,东西宽18.2米,占地面积为1010.1平方米。大门和二门之间为前院。有东厢房三间,曾是李大钊的伯父李任元教私塾的学馆。进二门为中院。
我国江南一带常见的传统木构架民居建筑,前后有两幢房屋,前一幢的三间平房为茅盾的卧室、书房和会客室。屋边有一小庭园,内栽棕榈、天竺、冬青、扁柏和果藤。其书房虽处于市中,却是个闹中取静、环境幽雅的地方。后一幢是两层小楼,用作厨房、饭堂、起居室外。
第三批国保,女革命家秋瑾曾经在此习文练武,度过她的少女时代。1906年回乡后,这里又成了她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故居共五进,第一进是门厅,第二进为三间平房加一楼一底房屋,是秋瑾居住、生活的房间,其余三进为秋瑾母、兄等人的住处。
位于文明路215号的钟楼礼堂。原为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礼堂,面积300多平方米。这里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诞生地,也是鲁迅1927年在中山大学任教时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孙中山在这里主持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部署国民革命的伟大事业。
黄埔军校旧址,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内,原为清朝陆军小学堂和海军学校校舍。民国13年(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在苏联顾问帮助下,创办了培养军事干部的学校,为名“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后更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1988年旧址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12月,黄埔军校旧址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