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明朝正统四年,历时近5年,至正统八年才建成。原寺庙规模宏大,明、清时多次重修。保存也有北京地区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壁画,在中国现存壁画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
双林寺原名中都寺,因平遥县古时曾为“中都”城而得名。创建年代待考,据寺内现存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姑姑之碑》记载,中都寺创建于北齐武平二年(571年),后毁于兵火,宋时修葺一新,并取佛经上“佛陀双林入灭”之说,更名为“双林寺”。以后明景泰、天顺、弘治、正德、嘉靖及万历年间予以重建,清道光、宣统年间曾进行过多次葺补。现存建筑多为明代建造,塑像亦多为明代作品。
殊像寺,俗名“乾隆家庙”,其形制仿山西五台山殊像寺,是一座以汉族庙宇建筑为主,带有藏式特点的佛教寺院。是避暑山庄“外八庙”之一。建成于乾隆四十年(1775 年)。
安远庙,又名“伊犁庙”、“金顶寺”,因主殿普度殿为方形,俗称“方亭子”。位于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东北方向,武烈河东岸的冈阜之上,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为“外八庙”之一。建于清朝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
岱庙,始建于汉代,是中国古代帝王供奉泰山神灵,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总面积10万平方米,是泰山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体建筑——天贶殿,创建于宋代,采用中国古代建筑最高规格营造,为中国古代三大宫殿式建筑之一。殿内大型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是我国现存道教壁画的上乘之作,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西岳庙是明清建筑风格的宫殿御苑式古建筑群落,其轴线与华山主峰形成一线,布局为坐北向南长方形的重城式大庙,朝向华山主峰,主要建筑沿着南北轴线左右对称。四周城墙建于明代,高10米,南北长525米,东西宽225米,周长1825米。整个西岳庙布局严谨,内城外廓,一条中轴线贯穿南北,形成重城式多单元的空间结构,亭、堂、楼、坊相错其间。1988年,西岳庙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亦称岱岳庙、泰山庙。始建年代不详,唐贞观年间(627~649年)置汾阴郡时即有此庙,元至元廿八年至大德元年(1291——1297年)重建,明景泰、天顺、万历年间和清代屡有扩建修葺。现存建筑飞云楼为明建清修,其余多为元建明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