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级:未定级博物馆
藏品:449
地址:苏州市相城区元和街道小外滩6号楼
“苏州巧生炉博物馆”是艺术类博物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馆长陈冠丞由“非物质文化遗产——青铜失蜡铸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巧生和陈冠丞父子联合创立,于2013年“世界博物馆日”正式开馆。
苏州巧生炉博物馆是一家以铜炉文化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馆藏包括明清铜炉、复刻铜炉和陈巧生、陈冠丞父子独创铜炉作品,集合陈氏制炉几代匠人之所成,展品总数超过1800件,涵盖自汉唐博山炉、明代宣德炉和当代巧生炉三大中华铜炉文化高潮时期的代表性铜炉。
铜炉起源
中国铜炉文化起源自商周时期,制炉历史源远流长。古人有焚香祭祀和日常熏香的习俗,作为典礼祭祀时焚香的礼器,铜炉脱胎于商周青铜器,并在汉代演变为铜质博山炉,从此之后,历代铜炉在用材、造型和功能上持续演进,在唐宋时期主要表现为以金银錾刻的香熏炉。距今约600年前的明代宣德年间,明宣宗朱瞻基调集近千民间顶级铸炉工匠汇集京城,敕造铜炉,世称宣德炉。宣德炉主要用于皇宫内府祭祀天地、供奉宗庙神佛和赏赐皇家重臣。宣德炉是中国历史上首次运用珍贵黄铜铸成的铜器,更首次在铜器外表制作多彩的颜色皮壳,开启了中国铜器文明的二次复兴。宣德炉用料考究,款式典雅,将铜炉制作技艺推向了历史高峰,在其后很长一段历史中,宣德炉成为古代铜香炉的通称,引领着此后明清两代直至民国时期铜炉文化的发展。
制炉技艺
历代以来,铜炉制作均采用传统失蜡法铸造工艺,这一技艺在明清达到顶峰,但自民国时起逐渐失传。陈巧生出生于铜器世家,祖上自清朝起从事铜炉和铜器制作,他是家族技艺的第三代传人。陈巧生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通过遍访各大博物馆、查阅古籍和数千次试验,复原了以失蜡法为核心的明代宣德炉铸造技艺,继而完善和发展了铜炉开模、炼铜、铸造、皮壳制作等几十道关键工艺。
作为陈氏铜炉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人,陈冠丞在前辈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创造性的提出“遵循传统,用铜炉记录时代”的创作理念,并以此为指导创新制炉技艺:推出大红袍等失传铜炉皮色;在铜炉、有盖铜熏炉、印香薰、铜手炉的基础上,为铜炉加制铜底座,创立铜套炉这个全新品类;将深浮雕、嵌金银、漆刻等技法用于炉身装饰,提升了作品的艺术表达和铜炉的玩赏性。
场馆意义
铜炉通过精湛的制作工艺和富有象征意义的形制纹饰,表达了历代中国人对道德、礼仪、神灵等方面的理解和表达。铜炉文化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政治、经济、科技、艺术、信仰等方面的情况,是一部缩写的中国百科全书。通过研究铜炉文化,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交通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