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级:二级博物馆
藏品:15598件
地址:建设中路72号
焦作市博物馆成立于1965年,由郭沫若先生题写馆名。是以文物收藏保管、陈列展览、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为主要职能的公益性国有事业单位。现馆址自1996年迁入至今。现为国家三级博物馆、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单位、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省级文明单位、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省社科普及示范基地、市廉政教育基地,具有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
馆区占地24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500平方米,由主展厅、临展厅、文物库房、技术用房等组成,展厅面积5000平方米。内设陈展(陈列展览)部、社教(社会教育)部、保管部、保卫科、后勤科、办公室、人事教育科、修复室、征集部、学术研究部等部室。现有藏品15598件,其中一级文物28件,二级文物178件,三级文物2444件,主要类别有瓷器、陶器、石器、玉器、书画、铜器、钱币、杂器等8项。其中“镇馆之宝”汉代陶楼享誉海内外。
自1989年起至今,馆藏元代戏曲雕砖俑、汉代陶楼、元代出行仪仗俑等特色文物先后赴新加坡、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展出。汉代陶楼参展2010上海世博会、2014年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汉风——中国汉代文物展”、2018年沙特阿拉伯“华夏瑰宝”展、2019年国家博物馆“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两次参展日本“三国志”展。焦作出土的元代戏曲雕砖俑入选七年级《历史》下册课本。目前,我馆汉代陶楼等藏品分别在中华世纪坛、深圳、成都等地参加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和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举办的全国巡展等活动。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均藏有焦作出土的特色文物。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维也纳大学、日本国立奈良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瑞士苏黎世大学、瑞士联邦高等理工大学多次来馆参观或进行课题调研。
焦作市博物馆自2009年起实施对公众免费开放。现有“山阳印记--汉代陶楼综合陈列”、“窑火神工--馆藏瓷器精品展”、“山之阳--焦作古代历史文物陈列”、“山阳石刻陈列”4项基本陈列。展出文物555件(套),较集中地展示了焦作地区古代文明和城市文化底蕴。其中“汉代陶楼综合陈列”是2019年度全省优秀陈列展览。此外,馆内每年还举办多项临时展览。2016—2018年连续三年被河南省文物局评为三级博物馆运行评估结果优秀格次、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先进集体。
自2012年起,陆续编撰出版《焦作市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获第六届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优秀作品一等奖)、《元代新德茂墓出士文物科技保护及其相关研究》等五本学术书籍。2018年出版首部中英双语《山阳印记——汉代陶仓楼综合研究》,获2018年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2020年我馆获得河南省文物局授予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此外,每年举办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活动。
2020年12月,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参观须知:
一、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入馆,每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二、预约参观
本馆实行网络实名预约参观,观众可提前在文旅预约一码通扫码预约参观,按提示预约成功后凭身份证原件入馆参观,未预约者谢绝入馆。无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及未成年人可由监护人陪同下进入博物馆参观。
三、防疫措施
(一)观众凭文旅预约码、全市一码通和身份证原件入馆参观。
(二)入馆参观须佩戴口罩。体温异常(体温≥37.3°C)、全市一码通异常的观众谢绝入馆并按规定上报。
(三)到馆活动人员须严格遵守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工作人员有权对入馆人员进行管理,对拒不配合或干扰防疫工作的,将依法依规交由有关部门处置。
(四)我馆实行定期消毒,保持环境干净整洁,为广大市民群众营造安全、文明、舒适的场馆环境。
咨询电话:
0391-3930010(主馆)
0391-5351081(分馆)
地址:
焦作市山阳区建设中路72号(焦作市博物馆)
焦作市解放区解放路与新华街交叉口往北50米路东(分馆)
服务项目:
1、除周一闭馆外,全年(包含法定节假日)免费对社会开放,开放时间:9:00-17:00(16:30停止入场)。
2、集体参观或有组织的少量观众参观,免费为观众讲解,并根据观众的不同层次,做到或简、或易、或浅、或深。
3、雷锋志愿服务站为特殊人群免费借用爱心轮椅、爱心伞、爱心电话,并设有“爱心医药箱”、“观众留言簿”、“投诉处”。
交通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