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定级:一级博物馆

藏品:6275

地址:秦始皇帝陵遗址公园(丽山园)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是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为基础,以秦始皇帝陵遗址公园(丽山园)为依托的一座大型遗址博物院;也是以秦始皇帝陵及其众多陪葬坑为主体,基于考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的保护与展示,融合了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多项功能的公共文化空间。2007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获评首批国家AAAAA旅游景区,景点包括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和丽山园。两个景点相距2200米,观众可乘坐免费旅游专车往返。2008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获评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2009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取得团体考古领队资格。

兵马俑一号坑

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帝陵东侧1.5千米处西杨村南,是秦始皇帝陵的陪葬坑。已发现三座,分别编为一、二、三号兵马俑坑。三座俑坑占地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内有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近8000件。有车兵、骑兵和步兵等不同的兵种,排列整齐有序。陶俑的形象各不相同,神态生动,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

1974年3月,临潼区西杨村的农民打井时偶然发现了一些陶俑的残片。后经考古工作者一年多的勘探和试掘,确认它是一座大型的俑坑,即一号兵马俑坑。一号俑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距现地表深4.5~6.5米,面积为14260平方米。根据试掘已出土陶俑、陶马的排列密度推算,一号兵马俑坑内约埋藏陶俑、陶马6000件,同时还有大量的青铜兵器。

兵马俑二号坑

1976年4月,在一号俑坑的东端北侧20米处,又发现了二号兵马俑坑。

二号俑坑的平面呈曲尺形,东西长124米,南北宽98米,据现地表深gq5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从试掘的情况推断,二号兵马俑坑内埋藏陶俑、陶马1300余件。二号俑坑较一号俑坑的内容更丰富,兵种更齐全,是兵马俑坑中的精华。 

兵马俑三号坑

1976年5月,在一号俑坑的西端北侧25米处,又发现了三号兵马俑坑。

三号俑坑的规模较小,平面呈“凹”字形。东边有斜坡门道,东西长28.8米,南北宽24.57米,距现地表深5.2~5.4米,面积520平方米。坑内埋藏陶俑、陶马72件。有学者认为,它是统帅一、二号兵马俑坑的指挥部,古代称为“军幕”。

铜车马展厅

1980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帝陵封土西侧20米、距现地表7.8米深的地下发掘出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两乘铜车马一前一后放置在一个木椁内,因木椁腐朽,上部的填土塌陷,铜车马出土时均已被压碎,但由于未被盗扰,原位没有大的变动,车马的构件基本齐全。这是中国考古史上发现最早、体形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青铜车马,对研究中国秦代冶炼与青铜制造技术、车辆结构等具有极重要的价值。

铜车马是秦始皇的陪葬品之一,象征着秦始皇銮驾的一部分。铜车马的形制是模仿实实在在真车的形状。以前考古发现的车都是木质的,出土时已腐朽,铜车马的出土使今人能够清楚地看到古代御用车驾的真实面貌。铜车马是按秦始皇御用车队中属车二分之一的比例缩小制成的,车盖以及车舆内外彩绘着精美的纹样;两乘铜车马上的金银饰品重达14公斤,显示了铜车马高贵的等级。

铜车马按出土时的前后顺序编为一号车和二号车。两乘车均为单辕、双轮、四马系驾。中间两匹马称为服马,主要用来驾辕;旁边两匹马协助服马拉车,称为骖马。为了使四匹马各处其位,齐力拉车,铜车马上还装有防止骖马内靠及外逸的专用部件——胁驱和缰绳,胁驱的作用就是防止骖马内靠;为了防止骖马外逸,在骖马的颈上还套有一根缰绳,缰绳的另一端系在衡、轭的交接处,防止骖马过分远离。通过这些装置,骖马与服马始终会保持一定的距离,既不会太远,也不会太近,可以始终并驾齐驱。

文官俑坑

文官俑坑即K0006陪葬坑,2000年秦始皇帝陵园勘探发现的一座陪葬坑,该坑位于秦始皇帝陵园内城以内、陵墓封土的西南角,东西向,略呈“中”字的地下坑道式全木结构建筑,总面积约410平方米,由斜坡门道、前室和后室三部分组成,前室、后室东西错位,形成两个拥有不同埋藏物的相对独立单元,前室主要埋藏陶俑,后室埋藏马骨。此坑是秦始皇帝陵园中少见的未被焚烧过的陪葬坑,因而木结构遗迹较为完整,经清理发现有棚木、厢板、铺地木、封门木等。

K0006陪葬坑前室长10.6米、宽4.05米,在南壁有一长3.8米、宽2.9米的厢房,前室内出土陶俑12件,可分为袖手俑(8件)和御手俑(4件)两类,出土时陶俑已残破为碎块,与一号兵马俑坑出土的武士俑相比,较显文弱,上身穿单层或双层交领右衽齐膝长襦,腰束革带,下着长裤,足蹬齐头方口浅履。陶俑身上原有红、绿、黑、粉、白色等彩绘,因地下水侵蚀及坑体倒塌,出土时仅面部保留较多彩色残迹。这12件陶俑头戴长冠,拥有一定的爵位。

从陶俑破碎的程度和个别陶俑破碎的方式看,人为破坏痕迹明显,而且是在此坑建成后不久、棚木尚未坍塌时被破坏的。此外,前室中还出土陶罐、铜钺等遗物。在前室西部、斜坡门道的入口处发现木车残迹一处,车为单辕、双轮木乘车。

K0006陪葬坑后室长20.2米、宽3.9米,出土马骨骼等遗物。按照马骨排列的密度推算,后室原应葬马20余匹,均以头北尾南排列。

百戏俑坑

百戏俑坑即K9901陪葬坑位于秦始皇帝陵封土东南部内外城垣之间,总面积约700平方米,试掘出土一件青铜鼎和11件陶俑。这些陶俑上体裸露,下着彩色短裙,与真人一般大小,姿态各异,是秦陵出土陶俑的新类型。根据这些陶俑的姿态,此坑暂定名为“百戏俑坑”。

1999年3月,在秦始皇帝陵封土东南部内外城垣之间发现一座陪葬坑,该坑平面呈“凸”字形,东、西两端各有一斜坡门道。该坑东西长40米,西端宽16米,东端宽12.3米,内有两条东西向的夯上隔梁,三个东西向的过洞。两端门道长20.8米,宽7.6—11.4米。坑距现地表深约5米,面积约700平方米,为地下坑道式上木结构建筑,经火焚坍塌。

该坑试掘方中出土一件青铜鼎和11件陶俑。坑中出土的11件陶俑上体裸露,下着彩色短裙,与真人一般大小,姿态各异,是秦陵考古发现中首次见到的造型。

结合《国语·晋语四》、《汉书·广川惠王传》、《淮南子·修务训》、《西京赋》、《抱朴子·辩问篇》等文献对各种“百戏”的记述,以及这些陶俑的姿态,推测这些陶俑可能是为宫廷提供百戏表演的百戏俑。因而,该陪葬坑暂定名为“百戏俑坑”。

“百戏”是古代散乐杂技的总称,表演内容极为丰富,包含扛鼎、寻校橦、角力、俳优等项目。从试掘方出土的陶俑姿态来看,这些陶俑表演的有扛鼎、寻橦、旋盘等技艺项目。

真彩秦俑展

历经数十年考古发掘与保护,鲜为人知的秦俑彩绘得以重现,那些神秘多姿的色彩也将引发无尽的思索。“真彩秦俑”集兵马俑发现40年来的彩绘研究成果,为公众展示了秦瑰丽神奇的颜料用色,匠心独运的装饰技艺,揭示出秦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秦人的色彩审美情趣。

第一单元:色彩的奥秘

1、古代的色彩;2、色彩的旅程;3、秦俑颜料盒

第二单元:装饰的灵感

1、千人千面兵马俑;2、绚丽多姿兵马俑

第三单元:丧葬的艺术

1、丧葬文化;2、俑的意义;3、色彩与礼仪

第四单元:智慧的延续

1、褪去的色彩;2、重现的光辉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

参观须知: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有序开放公告

根据国家文物局和陕西省文物局关于有序推进文博单位恢复开放的精神,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将于2020年3月25日起有序开放接待观众。

开放时间:

旺季 8:30——17:00

(3月1日-11月底)

淡季8:30——16:30

(12月1日-次年2月底)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由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陵遗址公园(丽山园)组成,两处参观均需约1.5小时,停止检票时间一致,请观众合理规划参观行程。

购票方式

1.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实行个人实名线上预约购票参观制,暂停团队接待,取消现场售票和预约服务。

2.观众可通过博物院官方票务网站、微信公众号及OTA网络平台等渠道预购门票,请至少提前24小时预约购票,确认成功后再前往参观。

限流措施

1.根据疫情防控要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单日最大观众接待量不超过8000人,超过上限时将采取临时闭馆措施。

2.各展厅将根据实时观众量实行流控措施,请服从引导指挥。

参观流程

1.凭个人有效身份证件排队进入广场验证预约信息。

2.出示西安实时“一码通”,显示绿色码方可进入测温通道。

3.体温在37.3℃以下,无咳嗽、气促等异常状况,方可前往检票区。

4.政策性免票人员、港澳台及外籍观众,接受疫情相关检测正常后到票务中心办理入院凭证。

防疫措施

1. 全程佩戴口罩,排队及参观过程中,须与他人保持1.5米以上的距离。

2.如发现体温异常或其他紧急状况,须立即就医或在临时隔离点配合接受防疫检查。

3.参观区设置导向标识和设施,实行单向参观线路,观众请勿逆行。

4.暂停人工讲解服务,观众可通过博物院微信公众号或小程序使用自助讲解。开放院内室外自助机售货服务,其它商业服务暂停营业。

5.未提前预约或疫情检测信息异常者谢绝入院。

检票工作

优惠政策

在现行政策性免票优惠(65岁及以上老人、由家长携带的16岁及以下未成年人、现役军人、消防员、残疾人)基础上,对全国医护人员实行本年度免费参观优惠。

其他:

1.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将视工作需要对接待服务工作进行动态调整,相关信息更新,请关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2.咨询、投诉、求助可拨打电话:029-81399174。

春明景和,期待您的到来!感谢观众的理解和支持!

交通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