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级:未定级博物馆
地址:中山南路南捕厅甘熙宅第内
1982年,南京市文物部门在全市的文物普查中,发现了深藏闹市却规模宏大,号称“九十九间半”的清代民居古建筑群——甘熙故居,并将其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此时的古建筑内,住户庞杂、房屋破旧、改建搭建严重,但也是从那一刻起,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直接关心下,甘熙故居得到了抢救性的保护;
1986年,为了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南京传统民居,文物部门开始在甘熙故居内筹建南京市民俗博物馆;
1992年,南捕厅19号部分建筑得以修复, 11月18日,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开放;
1995年,甘熙故居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南捕厅三组建筑经过一年的闭馆维修后,又重新为游客揭开了神秘面纱,“藏在深闺人未识”的甘熙故居再次成为百姓市民和媒体关注的热点,“甘家大院”的俗称开始在民间口耳相传;
2006年,甘熙故居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正名为“甘熙宅第”。同年,甘熙宅第后期修缮及环境整治工程正式启动;
2007年,除原来的南捕厅建筑,文物部门又修复了大板巷42、46号古建筑,复建了津逮楼和“小园”,增建了“小园”的长廊和水榭,并在保护范围内保留、修复了一栋优秀的民国建筑——听秋阁。6月18日,甘熙宅第完整重现了历史原貌。
几度春秋,几经风雨,伴随着民俗博物馆一路走来,亲历它的每一位文博工作者无不深深感受到这其中的困难与艰辛,许许多多年轻同志为它奉献了自己的汗水与青春,更为民俗博物馆取得的每一个进步感到骄傲与自豪。我们的软硬件设施由简陋到完善,我们的陈列展览由简略到丰满,我们的学术研究和服务观众的技能由简单到多样,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经过这近三十年的努力,已成长为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性博物馆。
2009年,我们依托甘熙宅第厚重的历史载体,凭借民俗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色,以弘扬、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己任,与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联合成立了“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推出了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技艺展和展示月活动;结合南京传统岁时节令,举办民俗展览和民间技艺互动展演,并为在宁外国友人承办了“同乐金陵——赛中华才艺大赛”,为本市中小学生举办了“我是小小传承人”特色夏令营和送民俗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活动,从而拉近了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同时也扩大了“甘家大院”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2010年1月19日,由市文广新局下文,“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正式在我馆挂牌。同时,民俗博物馆被南京市正式命名为“南京市非遗传承保护展示基地”。
近两年来,我们围绕着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陈列改造的工作重点,通过专家论证、方案报批,并根据市领导的要求,在2012年6月8日前完成了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全部陈列布置工作。2012年6月8日,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馆仪式暨第十届南京文博之夏活动开幕式在甘家大院举行。6月9日“文化遗产日”当天,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以崭新的姿态迎接了近五万名前来参观的热情市民。改造后的馆内主要展览内容包括: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展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技艺展演、金陵甘氏家族历史陈列、南京传统婚嫁育儿习俗展示以及南京地区非遗艺术展演等。展馆布展运用了最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强调互动参与性,参观者在这里不仅能够领略传统民居建筑的优雅精致,也能体验南京民俗文化深厚的底蕴,同时还能够近距离观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精彩表演。
传承历史,开创未来,是我们工作的宗旨和目标。当然,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取得的每一个成果,迈出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对文物博物馆工作的关心和重视,离不开文物工作者在其中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在此,我们向在民俗馆工作过的所有员工,向关心、支持我们的领导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将不断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与时俱进,开拓进取。进一步完善单位内部的人事管理体制,转换运行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科学管理水平。同时,以“甘家大院”品牌建设为中心,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把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建设成为非遗保护基地、对外文化交流基地,成为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独具特色的民俗、非遗“双博馆”。
交通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