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级:三级博物馆
藏品:37082
地址:集宁区格根西街10号
乌兰察布市博物馆位于集宁区格根西街10号,二至四层错层分布,内设基本陈列厅、临时展厅、多功能厅、儿童互动区、文物藏品库以及业务办公区。其中,展厅面积3000多平方米,文物库房1100平方米。
该馆建筑风格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气息、鲜明的民族特点,具有本地区唯一性与标志性。内设基本陈列厅、临时展厅、多功能厅、儿童互动区、文物藏品库以及办公用房。在满足文物收藏的同时,提供多种展示空间,充分体现对外教育与传播文化的功能。乌兰察布博物馆基本陈列以历史文物为主体,有乌兰察布市地区境内自旧石器时代以来的出土和征集的文物、遗址照片及有关图表简介,充分反映出北方民族生活、生产及社会活动的特点。
乌兰察布市博物馆基本陈列名称为“多元、融合、升华、辐射”。
第一部分“文明星火”,由远古遗存、早期聚落、庙子沟文化、老虎山文化四个单元组成;
早期居民:距今约6000年以前,便有人类在乌兰察布过着“以狩猎为主,以采集为辅”的原始生活。
庙子沟文化:距今约5800-5000年间的庙子沟文化是广泛分布于内蒙古中南部的新石器时代仰韶阶段晚期文化遗存的总称(有学者亦称之为“海参不浪文化”),它因1985年发现于察右前旗古黄旗海南岸的庙子沟遗址而得名。
老虎山文化:距今约4500年前,跻身于中华史前文化先进行列的老虎山文化,在乌兰察布点燃了文明星火。老虎山文化是内蒙古中南部新石器时代龙山阶段文化遗存的总称。得名于1980年在凉城县发现的老虎山遗址。
第二部分“民族熔炉”,由狄胡苑囿、中原门户、鲜卑跳板、天朝遗珍三个单元组成
狄胡苑囿: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91年从夏王朝到战国时期,农牧兼营型、定居畜牧型、典型游牧型等形形色色的北方部族先后在乌兰察布大地繁衍生息。春秋时,这一带的部族大多被统称为“狄”、或泛称“戎狄”;战国时,众多新面孔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胡”的概称也相应流行。战国后期,“诸胡”中的匈奴迅速崛起,驰骋大漠南北。
鲜卑龙庭:公元91年-公元581年约公元2世纪上半叶,乌兰察布再次迎来了新的居民——由中国东北地区西迁而来的鲜卑人。
天朝遗珍:公元581年——公元907年隋代,乌兰察布大部隶属马邑郡、定襄郡;唐朝前期,盛世一统,地域辽阔,边疆安定。周边部族尊唐太宗为“天可汗”。内附突厥与汉人共居此地,分别属单于都护府和云州管辖;晚唐之际,回纥一支南奔入境。
第三部分“帝国腹里”,由大辽京畿、中外通衢汪古领地二个单元组成
大辽京畿: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公元10世纪初叶,乌兰察布被纳入辽的疆域。公元1044年,辽升云州(大同)为西京,乌兰察布直隶于西京道,南部以农业为主,北部则为游牧之地。
中外通衢 汪古领地:公元1115年——公元1368年金元两代,乌兰察布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产生了惊人的飞跃,出现了本地区有史以来的第三次大繁荣。处于多条交通干线枢纽位置的乌兰察布,再一次成为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汇聚交融的“十字路口”。在行政区划上,属中书省范围,被蒙元统治者视作帝国“腹里”。
第四部分“塞外手足”,由察哈尔、乌兰察布、走口外三个单元组成
察哈尔是蒙古族的古老部落,今河北省西北部、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的部分地区,历史上与察哈尔部数度结缘。公元1510年(明正德五年)达延汗重新统一蒙古各部,察哈尔部是当时分封的六万户之一。因大汗驻帐于该部,而被奉为宗主部,其领地大致以本区为主。
乌兰察布:公元1630年至1664年,四子部、乌拉特部、茂明安部、喀尔喀中路本塔尔台吉所部等蒙古部落先后归附满清。康熙初年,遵照清政府的规定,四子部落旗(四子王旗)、乌拉特前中后三旗、茂明安旗、喀尔喀右翼旗(达尔罕贝勒旗)六旗札萨克首次会盟于四子王旗境内的乌兰察布地方,从此,六旗统属一盟,称为“乌兰察布盟”。
交通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