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14年,山河血、故园泪,

百战魂消,卫我中华。

胜利76载,硝烟逝、日月新,

雄鸡一唱,盛世神州!


1945年9月2日,

日本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2014年,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

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确定

每年的9月3日为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这是一个让所有中国人难忘的日子,

也是值得每一位齐鲁儿女

刻骨铭记的日子!


山东是近代以来遭受日本侵略最早最深的地区之一。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3800万饱受苦难的山东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为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让我们一起通过山东博物馆馆藏的珍贵革命文物,回首那段悲壮而峥嵘的岁月,缅怀先烈,致敬牺牲!



图片


朱瑞(1905-1948),江苏宿迁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奠基人。作为一位忠实的共产党员,他将毕生心血都奉献给了中国革命事业。


出身于书香门第世家的朱瑞,学生时代就接受了进步思想的熏陶,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在留学苏联的过程中,年仅23岁的他被吸纳加入了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主义者。


1939年10月至1943年8月,朱瑞一直是山东敌后抗战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他先后任八路军第一纵队政治委员、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领导抗日军民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和扩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图片

图|朱瑞著《从国际到山东》 山东博物馆藏


上图这本《从国际到山东》,是1940年8月时任山东分局书记、八路军第一纵队政委朱瑞,在山东省各界联合大会上的政治报告。报告以宏阔的国际视野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反战反侵略的国际形势,并由国际论及中国山东地区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


透过泛黄的书页,我们仿佛看到了硝烟四起、血色弥漫的战场,他秉持坚定的信仰不断向前,以所学报家国,以铁骨守疆土,在壮丽的齐鲁山河间铭刻下不朽的记忆。



图片

当抗日的烽火燃遍齐鲁大地,各阶层人民和爱国官兵,纷纷组织抗日义勇军等多种形式的抗日队伍,进行武装抵抗。程鹏就是一位爱国官兵的典型代表。


程鹏(?—1983),又名程子源,山东泰安人。1932年任泰安县六区区长。抗战全面爆发后,1938年1月1日,山东省委在泰安徂徕山举行抗日武装起义。程子源带区队100余人赶到泰安徂徕山万寿宫参加徂徕山起义部队,被编为2大队第8中队,程子源任2大队副大队长兼8中队队长,并改名为程鹏。后任泰安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沂蒙专署专员兼支前司令。


图片

图|1938年程鹏参加徂徕山起义时使用过的土手枪 山东博物馆藏


图中这支配有麻质挂绳的铁质土手枪,就是程鹏在徂徕山起义时使用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揭开了山东党组织自主领导抗战的序幕,是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影响较大的一次起义,起义创建了“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和“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两支革命队伍,成为山东抗战的重要军事力量。



图片

在抗战时期,民兵也是全民族抗战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由于民兵武器装备极差,容易制造且具有较强的杀伤力的地雷成为民兵打击日军的主要武器,得以研制和大规模应用。其中,山东海阳县民兵在实践中发明和制造了数十种地雷,运用灵活的地雷战,配合八路军作战,巧妙地和日军展开了生死争夺,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图片

图|1943年于化虎在地雷战中使用的地雷箱 山东博物馆藏


这个半开放式木箱子,是一只地雷箱,其中有带圆孔的隔板,长31.5厘米、宽21.1厘米、高12.5厘米。为海阳县民兵英雄于化虎1955年1月捐赠,这是他在抗日战争中背地雷用的。 


于化虎(1914~2004),原名晋生,山东海阳第八区夼里乡文山后村人。抗战时期于化虎在家乡参加民兵组织,曾任海阳县子弟兵团“化虎营”营长兼行村区武装部副部长。


在战争中,他积极传授布雷技术,培训了20多名爆炸模范和1400多名爆炸手,推动了整个胶东地区的抗战。1945年被胶东军区授予“爆炸大王”、“胶东民兵英雄”称号。1950年被评为“全国民兵英雄”。2009年于化虎被中央宣传部等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图片

图|于化虎


于化虎、赵守福等人组织民兵制造出的踏雷、绊雷、连环雷、梅花雷等20多种地雷,有力地打击了日军、伪军。他们领导下的海阳民兵不仅在海阳境内大显身手,而且还奉上级武委会之命,多次组织远征爆炸队,到周边县配合当地部队作战,战果卓著。充分展现了中国军民队伍智勇双全、抗敌救国的英雄面貌。



图片

坐拥千亩良田,家有万贯财富,出身于地主家庭的刘佛缘却心甘情愿地倾尽所有,只为实现“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他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异类”,也是无数齐鲁抗日英雄的缩影。


1886年,刘佛缘出生在沂水县一个大富大贵的官僚地主家庭。20多岁时,他在日本留学期间认识了孙中山先生,并加入了同盟会,争取富民强国、平等自由的新思想在他心里扎了根。


1937年,日本法西斯入侵中国,面对日益沦丧的家国和陷入水深火热的同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让他挺身而出,成为了那个时代的“逆行者”。为了抗日,刘佛缘变卖了大量田产,捐出枪支弹药和粮食、草料,先后组建过两支抗日武装游击队。此后,刘佛缘的队伍先后被编入抗敌自卫军第一团第一营和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六团。


图片

图|刘佛缘背过的布包 山东博物馆藏


拥有着庞大家产的刘佛缘,却过着极为艰苦朴素的生活,您或许难以相信,图中这个用布块拼缝的粗布包,正是刘佛缘背过的随身布包。


在战争年代,他毁家纾难,为革命付出所有,却从来不搞任何特殊,始终坚定不移地紧跟共产党前进的步伐。党中央出台土地改革政策后,刘佛缘更是带头将所有田产、宅院通过有关组织捐献给无地少地的农民。


以“我死国生”之热血,汇成壮烈的抗战长河;以“舍家卫国”之丹心,升起新中国的朝阳。枪炮可以轰开国门,却轰不退英雄们的血肉之躯。我们永远不能忘却,这道胜利的曙光,是许许多多先辈前仆后继斩开的血色荣光!那曲嘹亮的国歌,亦是用不屈不挠的斗争史,奏响的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


看今日,炮火已远,战争平息,

而台儿庄前的风烟宁静,

沂蒙山上的霜叶殷红,

博物馆中历经血与火洗礼的革命文物,

仍镌刻着曾经悲壮的红色记忆,

苍苍战迹,不朽英魂。

瞩目中华仍可见: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温馨提示:
近日,各地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为保障广大观众朋友们的健康安全,山东博物馆采取线上预约方式,严格控制入馆客流量。为方便观展请您提前预约。


转载来源:山东博物馆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