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次:第三批

行政区域:河南省,三门峡,陕州区

地址:三门峡市陕县张汴乡刘寺村

刘寺村位于豫陕晋三省交界的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建村于清代,辖大刘寺、小刘寺两个自然村,因保留基本完整的地坑院而闻名。地坑院素有“天井窑院”、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等美称,是河南民居的典型类型,主要分布在豫西黄土源上。其地坑院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展现了当地先民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下所激发出的生存安居智慧。地坑院深入土地之中,融合在自然之内,长天大地于一色,院里花开满院,蜂飞蝶舞,院上“车马多从屋顶穿过”,呈现出一派豫西传纷村落的田园之美和自然之美。

刘寺村是地坑院民居建筑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村落。村落地势西高东低结合地形,现有地坑院 233 个,靠崖院4个,数量多、质量好。由于它没有明显的建筑外观体量,原生的自然风貌就是它的形象。其构思十分巧妙、颇具匠心。由地面下到院落,再经由院落步入窑洞,形成收放有序的空间序列。小刘寺村地坑院因势呈扇形分布,大刘寺村地坑院则呈空心圆排列。展现出“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村庄特点,进入院落又别有一番景象,整个空间充满了明暗、虚实变化的节凑感。

天井院的构造就是在平坦的土地上向下挖6米~7米深,长12米~15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土坑作为院子,然后在坑的四壁挖 10~14个窑洞,工程量 2000个土方左右。窑洞高3米左右,深8米一12 米,宽4米左右,窑洞两米以下的墙壁为垂直,两米以上至顶端为圆拱形。其中一洞凿成斜坡,形成阶梯形弧行甬道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通道,称为洞,是天井院的入口。地坑院与地面交接的四周用青砖青瓦砌一圈房檐用于排雨水,保护地坑院墙壁不受雨水侵蚀。在房檐上再砌一道高30一50厘米的拦马墙(也称女儿墙),在通往地坑院的甬道及门洞周围一样砌有拦马墙。窑洞的外立面称为窑脸,在地坑院里,窑脸除门窗外均以泥抹壁,门窗四周常用青砖围砌,窑脸基座也多用青砖铺砌围护。

刘寺村剪纸手法细腻、花鸟虫鱼形态生动,是刘寺村除窑院营造技艺夕另一项突出的传统技艺,主要应用于窑洞门、窗装饰,是窑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