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批次:第五批
行政区域:河南省,鹤壁,淇滨区
地址:鹤壁市淇滨区上峪乡柏尖山村
鹤壁市古代隶属汤阴县管辖,据史书于明崇祯16年,公元1643年间的《汤阴县志》记载,明永乐14年〈公元1416年〉,汤阴县主薄在柏尖山上建威惠龙王庙,明成化5年〈公元1469年〉知县尚玑重修,可知早在600年前此地方应当有人居住。《汤阴县志》中所载,汤阴县酉南行六十里,有山曰柏尖山峭然高大,山下有龙潭、山水名秀,仓峭深窈,斯汤阴县盛处,而有庙祠建焉,曰威惠都龙王之庙祠,笔者对汤阴县盛处中的理解有二,一是风景名盛之处,二是人烟稠密,商贸发达,经济繁盛之处,如果依第二种解释既在明朝此地已形成村落,目前在村内生活的是鹿楼乡后营村迁移过来的王姓居民,据其祖坟墓碑记载,王姓居民在此居住已14世,约300多年,该村现已81岁王佩良介绍,在柏尖山村西有一片坟茔,名“郝家坟”上百年无人祭扫,已成荒冢,是王姓居民迁来之前,在此地由西鹿楼村迁来的为郝姓人家居住。
古代隶属汤阴县管辖,据史书于明崇祯16年,公元1643年间的《汤阴县志》记载,明永乐14年〈公元1416年〉,汤阴县主薄在柏尖山上建威惠龙王庙,明成化5年〈公元1469年〉知县尚玑重修,可知早在600年前此地方应当有人居住。
柏尖山村名的由来,村庄因建于柏尖山山顶而得名,柏尖山是我市西部太行山余脉众多土丘中的一个,位于淇河北岸,因山顶原有一片柏树林而得名。自柏尖山老辈人描述,原来的柏尖山村,房前房后沟沟壑壑到处长满了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柏树,每棵柏树都很粗,有的树两三个人合拢都难拢过来,最细的直径也有几十公分,古时村民就地取材,修建房屋,现在村里有上百幢古老民居,虽历百年风雨仍挺立在柏尖山上,与建房所用的梁、檩是硬质木有很大关系。然而在民国初年,村里出了一个恶霸,把很多大柏树砍掉了,上世纪30年代,村里为了抵御溃军土匪的抢劫,把庙里的老柏树卖了,购置枪支保家护院,村西老坟地柏树上世纪50年代砍了卖了购置了山羊,分给各家各户发展养殖业,现在全村只剩下两棵上百年的柏树,因品相不好存活下来,见证了柏尖山村从盛到衰上百年的沧桑。
汉武帝时期,为治理黄河水患,汉武帝刘彻命汲仁、郭昌率十几万人堵瓠子口(今濮阳县西南)决口,将士负柴填堵仍然堵不住,于是刘彻下令伐淇园之竹以堵决口,最终堵住决口。这次治理水患虽然成功,但由于大面积砍伐竹林,对淇河沿岸竹林造成了严重破坏。东汉时期,河内太守寇恂在淇河沿岸伐竹,造箭百万余支,支援刘秀北伐燕国。包括竹园村在内的淇河沿岸的竹林再次遭到严重破坏。到了南宋,淇河两岸的竹子遭到南下金军的毁灭性砍伐,竹园村竹林茂盛的景色不再。岳飞之孙岳珂诗句“北都旧产无淇竹,见说园池芦苇多”说的就是淇河岸边竹林衰败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