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批次:第五批
行政区域:河南省,鹤壁,淇滨区
地址:鹤壁市淇滨区上峪乡桑园村
蚕文化发源地桑园村
桑园村位于上峪乡西部,距鹤壁市区18公里,隶属于淇滨区上峪乡政府,地处太行山东麓浅山区,淇河从其南侧山下环流而去,地势高耸,距淇河河面有100多米,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街道狭而崎岖,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小村。因村上有一座白龙庙而得名。本村构造在太行山的深处,主要的灾害有崩塌和滑坡。大气降水氏村内的主要水源。本村气候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地貌为丘陵和山地,紧邻淇河上游,该村土壤为棕壤土,质地较为粘重,因山地植被覆盖大,有机物含量丰富,即土壤肥沃。水文为四季分明,降水不均,春季雨水少,冬季少雪干旱。植被以稀乔木、多灌木的杂灌丛类。以灌木为主,灌木树主要有:皂角树,荆条,乔木树多为黄楝树和柏树。乔灌混杂茂盛,生态环境良好,动物有黄牛、山羊、野兔、松鼠。鸟类有山鸡、鸽子等多种。
鹤壁市古代隶属汤阴县管辖,据史书于明崇祯16年,公元1643年间的《汤阴县志》记载,明永乐14年〈公元1416年〉,汤阴县主薄在桑园上建威惠龙王庙,明成化5年〈公元1469年〉知县尚玑重修,可知早在600年前此地方应当有人居住。《汤阴县志》中所载,汤阴县酉南行六十里,有山曰桑园峭然高大,山下有龙潭、山水名秀,仓峭深窈,斯汤阴县盛处,而有庙祠建焉,曰威惠都龙王之庙祠,笔者对汤阴县盛处中的理解有二,一是风景名盛之处,二是人烟稠密,商贸发达,经济繁盛之处,如果依第二种解释既在明朝此地已形成村落,目前在村内生活的是鹿楼乡后营村迁移过来的王姓居民,据其祖坟墓碑记载,王姓居民在此居住已14世,约300多年,该村现已81岁王佩良介绍,在桑园村西有一片坟茔,名“郝家坟”上百年无人祭扫,已成荒冢,是王姓居民迁来之前,在此地由西鹿楼村迁来的为郝姓人家居住。
1953年隶属上峪乡管辖、1958年隶属上峪乡人民公社管辖。1966年-1968年称为桑园大队,1986年正式更名为桑园村村民委员会。
桑园村历来名为桑园,这与种桑养蚕有不解之缘。村里历代相传,古时的桑园村桑树漫山遍野,有一次一个年轻人上山采摘桑葚时顺手摘下了树上的蚕茧,他出于好奇将蚕茧放进嘴里咀嚼品尝,咀嚼后的蚕茧变得很松软,他从口中取出松软的蚕茧轻轻地撕扯起来,结果扯出了许多柔韧的细丝。这个年轻人由此受到启发便开始饲养家蚕,用家蚕结的蚕茧来缫丝织绸,再做成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