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市红军烈士纪念园始建于1992年,1996年正式对外开放,位于我市江南办事处黄花山。2009年,我市投资3000余万元对其进行了“5•12”灾后重建,重建后园区占地108.42亩,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83%。现载录革命烈士近8000名,集中迁建414处零散烈士墓,存放烈士遗(文)物300余件,
博物馆共1100平方米,藏(展)品500余件,展示古籍文献基础知识,古籍文献破损类型,主要修复流程和修复前后的对比照片;二楼为核心展陈区和传拓体验区。主要展陈修复材料、工具、检测设备;用实物和图片展示修复前后对比;中国当代9位修复大师主要业绩及学术成果;用VR展现修复步骤及具体环节;三楼主要为善本古籍、古字画、碑帖、档案、票据等纸(绢、布)质文物修复体验区。
宝兴县博物馆冷木街和穆坪北街的交叉口的土司官寨,占地100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625.75平方米,通高19.34米。为主体框架结构,采用前低后高的拖厢做法,悬山式屋顶。其布局仿汉式四合院结构,坐南向北。系4.20灾后重建,根据当时历史背景资料,恢复了土司官寨的主楼、副楼、经楼。工程概算投资1014.16万元。博物馆分为四个展厅,一楼是序厅,二楼是青羌雄风展厅,三楼是穆坪土司展厅,四楼和五楼是熊猫老家展厅。
红四方面军工农剧团旧址纪念馆,也称王家大院,清朝时期建筑,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至今保存完好。1934年冬至1935年4月,为加大对革命精神的宣传,增强群众对红军的了解,红四方面军将王家大院川征辟为工农剧社的创作及排练场地。该院分为上下两层,一楼展陈了刘瑞龙雕像、红色宣传标语及川北的民俗、乐器等文化宣传样品;二楼陈展了红军进入川北地区时的纪律准则条例及红军将领以身垂范的生动故事。
展览名称为“永远的丰碑”——红军强渡嘉陵江,内容分为战前准备、突破江防、纵深战斗三部分。红军强渡嘉陵江是红军战史上对敌正面作战投入兵力 最多、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渡江战役,对配合中央 红军北上,进一步发展和壮大红军队伍及革命力量,具有 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资阳市博物馆常设陈列展览以“天下资阳人”为主题,以时间为序,重点展示以中国最早的真人化石“资阳人”为代表的史前文化,以“中国第一汉车”雁江镇铜车马为代表的汉代文化,以誉冠天下的“安岳石刻”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三张区域文化名片,辅以展示资阳彪炳史册的名人文化、文脉传承、三线建设历程等,共分为“寻梦原乡”“车马汉风”“匠心石韵”“风华流芳”四大展示板块。
纪念馆总占地面积6324.85平方米,总投资1452万余元。展馆面积1547.7平方米,整体布局为:六个展室(万里长征、转战阿坝、三进三出马尔康、英明永存、红色记忆、迈向新长征),一个下沉式沙盘(红色足迹),一个多功能演播厅(红色视听)。纪念馆广场陈设《北上》雕塑。
兰尖故事博物馆历经两次升级改造,2019年社区整合辖区资源,协调攀钢矿业公司原兰尖铁矿群众职工活动中心800平米闲置场地,把“兰尖故事”博物馆升级为集参观、教学、体验为一体的体验式博物馆,博物馆按主展厅、生产展厅、生活展厅、裸眼3D厅、科普厅、英雄模范厅、多媒体厅七间展馆陈列。
九寨沟县博物馆展览总面积有1480平方米,共两层7个展区,分别是:童话世界•神奇九寨--序厅接待区;绝美山水•唯有九寨--县情推送区;流光溢彩•人文九寨--民俗文化区;绚丽多姿•非遗九寨--非遗展示区;岁月乡愁•记忆九寨--县(党)史区;玩转南坪•拥抱九寨--互动体验区;全域发展•腾飞九寨--规划建设区。
展览名称为太公山红军遗址群主题展,内容分为太公山烈士陵园、红色记忆广场、红军大院、太公山红军作战遗址。通过红四方面军三十一军在太公寺苏维埃当时作战、发动群众的场景还原,以及后期建成的烈士陵园和红色记忆广场,激发群众的爱国主义热情。
德阳市第一家,目前也是唯一一家正规非国有博物馆。该馆是在清代古院的基础上,搜集四川、绵竹旧城改造时期宋、元、明、清数百家人的石雕、木雕、砖雕和各类古建材料修建而成。占地面积3500余平方米,收藏各类文物、艺术品5000余件。向公众展示古代、近现代名家书画、古文字、金银器、青铜器、古石雕、古家俱、古竹木雕、古砖雕、古玉器、古陶瓷、古代酒文化、老年画及古代各类民俗等文物的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位于有着“西部客家第一镇”之称的洛带古镇博客楼二楼。博客楼建筑面积约5200多平方米,由闽西建筑第一人黄汉明教授亲自指导修建,为中国西南地区唯一大型的客家土楼。周边配套有四川客家家风馆、非遗客家擂茶、四川省图书馆分馆、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等业态内容,丰富了游览场景,吸引了众多游客及研学、团建等团队的到来。近年来先后开展了客家文化节、水龙节、火龙节、清明祭祖、客家讲坛、学术研讨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