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博物馆成立于1958年,当年博物馆一无馆舍、二无人员、三无经费,有名无实。1959年,在县委的直接领导下,在全县征集到革命文物1500余件,大部分送到中央军事博物馆、省博物馆和市博物馆,本县保留500多件,这是博物馆征集文物工作的发轫之初。文革初,馆藏文物遭到洗劫一空,博物馆工作处于破坏停滞阶段。1972年文化馆恢复正常工作后,才配备了专职文物工作干部。1980年,正式恢复建立泰顺县文博馆。
馆藏文物1300余件,其中珍贵文物129件。陈列面积4017平方米,内设三个展厅,其中一楼为临时展厅,二、三楼为基本陈列厅,四楼为非遗展厅。基本陈列厅以苍南历史文物为主要展出内容,配合爱国主义教育,从自然、遗存、文化、抗争及经济等五个部分讲述苍南县从瓯越古邑到今日苍南的千年发展历程;非遗展厅全面展示苍南风土人情、民俗、巧技。苍南县博物馆现有在职人员11名,与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合署办公,二块牌子,一套人马。下设办公室、馆藏研究部、文物保护部、陈列宣教部、安全保卫部。
苏步青励志教育馆占地面积12360平方米,展厅面积1815平方米,2015年12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建筑内部主要由展陈厅、公共大厅、报告厅、技术用房及办公用房组成,集文物展示、文物收藏、文物研究、励志教育、科普宣传、学术交流于一体。
2009年县文物馆更名为平阳县博物馆,现平阳县文物保护管理所与平阳县博物馆继续合署办公,依然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单位隶属、性质、编制均不变。2020年苏步青励志馆归属为平阳县博物馆。
成立于2015年1月,坐落于东钱湖旅游度假区钱湖人家社区三期,建筑面积800平方。为了扩大博物馆影响力,打响文化品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在今年1月份新增分馆坐落于国际网红村城杨村,建筑面积400平方。目前艺术馆共建筑面积1200平方,最多可容纳人流量150人到250人。艺术馆共有极具历史及区域特色的展品,700余件,集中展示了东钱湖沿湖18村祖传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手工技艺等多元文化现象,以小见大,以物证俗。
余姚市金桥奇石艺术馆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领导的支持下,于2012年正式成立。本馆全面发挥艺术馆的各项职能,制定各种措施,重在管理,强化培训工作,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本馆各项工作是稳步发展的一年。
藏品达9个门类,范围涉及钱币、竹木牙雕、瓷器、票证、书画、玉器及杂项等,总共431件套(450)件。其中以红木为主的木雕艺术情有独钟,馆主利用自己专注从事红木工艺研制及占有的资源,使现有红木工艺品达到可观并含有精湛的质与量,包括古代、近代、现代的各种家具类、陈设类、礼仪类、文房用品类及杂项类。尤其历时八年花巨资投入研雕成长23.2米,高2.2米的全红木巨幅座屏《清明上河图》称之为“国之瑰宝”。已由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评为“世界之最”。
博物馆以征集、收藏、创作、展出书画作品,向观众尤其是向青少年一代介绍源远流长的余姚文化,把社会的物质文化现象以展览的形式传递给观众的理念。 本馆长年免费开放,并举办不同形式的临时展览、写生、培训等活动。曾举办『屐痕处处』童节作品展;古意今情——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教学展等。
博物馆位于古镇中心,与谢迁故居”状元楼““大学士第”、王阳明同科进士谢迪“大方伯第”、谢氏始祖祠堂、思想家黄宗羲寓居地”昌古斋遗址“、诸理斋故居“擂鼓墙门”等重要人文古迹均在半小时步行旅游圈内。博物馆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陈列布展分为4个区域,基本陈列藏品1000余件,并有临时展厅、人文讲习所、多功能厅、休息室、专用库房、消控室、监控室等,主题陈列有:中国科举制度溯源、科举时代的余姚、科举文化遗存、科举文化习俗四大板块,所使用的陈列品均为历史文献原件,资料价值高,契合科举文化主题,突显浙东地区文化特色。
中国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2003年经浙江省文化厅批准成立,旨在弘扬越窑青瓷文化,保护中国文化遗产。以教育为工作主线,以创新为工作思路,以观众为工作之本。为公众普及古陶瓷科普知识、免费开展古陶瓷鉴定活动,研发、传承越窑青瓷非遗文化,共讨学术交流,共创文博研究平台。馆藏品涵盖了西周至汉代产自浙江的各类陶器和自汉代至两宋时期的越窑青瓷七千余件。
收藏展示根、木、铜雕、瓷塑、字画等布袋弥勒造型、研究弘扬弥勒文件化。
博物馆成立于2014年,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展览面积1500平方米,主要陈列特色中草药标本等。博物馆的建成开放,不仅为奉化区中医药行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增添了高品位的文化艺术展示场所,也将为弘扬中华传统医学,宣传中医药的保健功效,推广普及中草药栽培技术,推动中医药学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