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身是介休教育图书博物馆,由介休知事张赓麟于民国十年(1921年)创设于介休文庙明伦堂,抗战开始后停办。馆址设在介休县后土庙西侧院内,是一所兼有文物保护单位性质的综合类博物馆。现有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钱币、印章、玉器、竹木器、石刻、碑帖拓片等各类藏品5000余件,图书资料3000余册。1989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介休市博物馆新馆于2013年9月底建成,建筑面积8858.3平方米,展厅面积2309平方米,库房面积523平方米,在山西省市(县)级博物馆中处于综合一流水平。
2006年1月,博物馆从县城迁至杀虎口旅游区长城脚下的新馆内,经过专家的精心设计和工作人员的认真布展,于2006年5月重新开馆,更好的宣传了右玉县的历史文明。根据形式的发展和宣传的需要,展览的内容做了多次的调整和提升。目前,馆内设有序厅,历史厅,民俗厅,根石厅和碑廊五大展区,多方位介绍塞北右玉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历史风貌,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好评。博物馆占地近万平米,其中建筑面积4000平米左右。
平鲁博物馆于2013年7月13日开馆,总占地面积8500平方米,分为四个区域,展区、库区、办公区、公共服务区,目前展区共分为五个展厅,即:塞上文明、门神尉迟恭、革命斗争史、民族女英雄李林、临时展厅。
沁河民俗文化博物馆创建于2015年,坐落于沁水县固县乡高村,展厅面积1500平方米,展品2500多件。其中展品多为家具、铁器、玻璃珐华等沁河流域民俗农耕文化的精品。
阳城县文物博物馆成立于1986年,建筑面积有4000多平方米,共藏有珍贵文物11000余件,涵盖20多种类别,30多个历史时期。其中三级以上文物148件,包括一级文物6件,二级文物60件,三级文物82件。
1978年,晋城市就有于1963年设立的沁水县文史博物馆。改革开放后,晋城市逐步重视文物保护工作。 在悠悠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晋城这块土地曾哺育和造就了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如唐代著名佛经注疏家高僧慧远,宋代文学家刘羲叟,首创诸宫调的艺术家孔三传,明代经济学家王国光,诗书大家张慎言,清代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编纂陈敬廷,数学家张敦仁,当代著名作家赵树理等,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晋城最珍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陵川县博物馆成立于1984年,坐落于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古陵路。全馆有干部职工5名。经过多年的收集和发掘地下文物,馆藏文物已达2万多件。
高平市博物馆于2010年投资建设,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展馆面积约2000平方米,共设六个展厅。其中有五个常设展厅,分别为馆藏文物陈列、高平炎帝文化专题陈列、长平之战专题陈列、高平古建筑文化专题陈列、高平中共党史专题陈列;一个临时展厅(开化寺壁画展、铁佛寺图片展、葫芦烙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文物法宣传展、可移动文物图片展),馆藏文物中一级文物8件,二级文物15件,三级文物33件。
前身为“进宝图书文化大院”,原名为“进宝农家书屋”,地处沁县武乡县交界处的丰州镇聂村。目前藏书46000余册。本馆占地面积1100平米,分三个庭院八个展室。即农耕、手工、作坊类;生活用具类;古宅家具类;纺织类;陶瓷、文契、灯具类;书法绘画类;伟人毛泽东画像和手工剪纸、木雕类。基本陈列1个,由三个庭院八个展室组成,展出民俗实物460件,以农耕、手工、作坊类;生活用具类;古宅家具类;纺织类;陶瓷、文契、灯具类;书法绘画类;伟人毛泽东画像和手工剪纸、木雕类等为主。
馆址设在有着古老炎帝神农氏“尝百谷”的神话传说老顶山上。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展厅面积880平方米。总投资220万,馆内珍藏文物556件。展馆多年来自筹资金在全市、全省、全国范围内收集散佚于民间的农具文物。历年来,展馆收集到的上党区在耕作中通用的耕地整地、中耕除草、播种镇压、灌溉施肥、收获、粮食加工、运输畜用工具,附带部分纺织机具、生活用具及砖瓦木作建筑工具等七种农具类别的古今实物共556件(套)。
长治自盛李记堆锦博物馆主要展示“潞安府自盛李记堆花老字号”制作的堆锦作品和用于制作作品的画稿等相关实物。
长治通顺和广播文化博物是以传承广播文化,推进社会文明为宗旨的民办博物馆,收藏展示有老式收音机、电影机、电唱机、老唱片、电影资料、电影海报、有声文物、老钟表等藏品资料1400多件,现已向社会免费开放十年,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上万次的广播爱好者参观访问,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与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