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写实厅:震前预兆、地震灾难、赈灾自救; 1、地震预兆:地面模拟仿真真实当时的生活场景,背景采用多媒体技术投射,通过声光电表现动物反常、进水涨落、气候异常、地声地光、天象怪异现象,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 2、地震灾难:A-选择震区发生的典型地震破坏严重场景复原,地面模拟仿真真实当时的生活场景,塑造出黄土高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艰苦、苦难的真实生活写照,在地震破坏后的惨状,背景采用油画表现中景及远景。B-将灾区发生的典型性灾难采用多媒体技术投射,通过声光电表现地震发生过程中瞬间摧毁古老建筑,巍峨山体等的过程。C-采用电子地图通过划分区域对陕甘宁等震区及国外有感区用不同灯光单独显示,旁边加以文字介绍。D-通过地震文物用展台、展柜展示,突显海源大地震破坏力度巨大,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E-地震当年人们使用的马车、石碾子等实物按比例缩小复原,地面模拟仿真真实当时的生活场景,背景采用油画表现人们居住的窑洞、房屋,山坡、天空等,扩大场景空间,虚实结合、远近结合。
为集中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自治区乃至全国在防沙治沙领域做出的成绩,向广大青少年普及沙漠科普知识,2015年12月经由自治区林业厅申报,国家林业局批复,设立全国防沙治沙展览馆。展馆整个展摆以“倡导生态文明、弘扬科学精神、发挥示范效应”为目标,以传承防沙治沙历史,展示防沙治沙成就,推广防沙治沙技术,总结防沙治沙经验,宣传治沙英雄先进事迹,普及防沙治沙科普知识为内容,将“生态意识”和“科学精神”贯穿其中,已成为各国政要、专家学者参观、交流、学习的平台,同时为广大公众、院校师生、当地市民提供了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场所。截止到目前,该馆已接待10万余观众前来参观学习。
海原县博物馆立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海原历史文化、海原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原民俗文化、海原红色文化于一体进行展示。展示厅分为四层:一层为海原历史文化与美丽新海原展厅,包括史前文明(菜园文化)、丝绸之路在海原、宋元明清时期的海原、美丽新海原四个部分;二层为海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包括传统音乐、美术、技艺、戏剧、舞蹈、体育游艺与杂技等六个单元;三层为海原民俗文化展厅,包括生产、生活、节日礼仪等十个单元的内容;四层为海原红色文化展厅,包括红色星火、红军西征在海原、红二、四方面军长征途径海原、在海原战斗过的革命家、革命人物五个方面。展陈内容充分体现了海原地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我县的一座文化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