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身为1956年设立的“云南民族文物陈列”,1981年民族博物馆正式开馆,曾先后接待过伊丽莎白女王、挪威国王、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等多国政要,已成为展示我国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成果的重要窗口。本馆还是本校新生教育的重要内容,正日益成为云南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地。常设两个民族文化主题展厅:一厅主要展示绚丽多彩的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二厅主要展示云南各族人民的宗教文化遗产。
石龙坝发电厂是中国的第一座水力发电站,是中国最早进行全球招投标的股份制企业之一;是中国人民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设备,自己动手开发利用水能资源的创举;是最早由民间集资建设的水电事业和云南省的第一家民族工业企业,开辟了我国利用低碳清洁能源的先河。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1月入选第一批100个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之一。
2019年红庙和团山的原“交通部昆明国际无线电支台”收发讯台旧址被评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0月收发讯台旧址入选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评出的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信息通信行业)名录。 云南电信博物馆由两个地点,三个展厅组成,一个地点是在官渡区关平路31号云南电信综合大楼一层,由“百年电信”展厅和“互联网+体验厅”组成。另一个地点是位于原“交通部昆明国际无线电支台”旧址收讯台的云南电信博物馆红庙分馆。
以云南铁路修建和发展历史为主题的行业博物馆,始建于1990年,前身为云南窄轨铁路历史陈列馆,2003年升格为博物馆,馆址位于昆明市盘龙区昆明北站,占地面积435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360平方米,布展面积5155平方米。馆内藏品1453件,其中一级文物8件,二级文物9件,三级文物109件,一般文物100件,具有保存价值实物1227件,文献、照片万余件。
位于昆明市正义路69号老富滇银行发行库原址,展厅面积约320平方米,展线长约150米,属常期陈列型,展品2000余件,分为中国历史货币、云南历史货币、东南亚暨南方丝绸之路货币和人民币流通纪念币及人民币反假四个展厅。钱币博物馆展示了中国历史货币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与云南有密切联系的邻邦货币,突出了云南历史货币的边疆民族特色,体现了云南钱币文化的区域特色,同时也展示了人们日常生活经常接触的人民币及流通纪念币的有关知识。
前身是云南广播博物馆,于2006年在云南人民广播电台内成立,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广播文化专题博物馆,入选新中国成立60年广播电视60件重大事件;设“云南广播电视历史展”和“声音世界--留声机、收音机精品展”两个展览,馆藏藏品2万多件。
位于昆明市五华区一二一大街298号云南师范大学一二一西南联大校区内,属行业性国有博物馆。 纪念馆始建于1985年,常设3个基本陈列:西南联大历史展,“一二•一”运动历史展,李公朴、闻一多生平事迹展。纪念馆现有建筑面积5732平方米,展陈面积3722平方米,馆藏实物5000余件,相关书籍及档案资料近万份,是目前全国有关西南联大及“一二•一”运动图片实物资料展示最多、最集中的展馆。
坐落于昆明市翠湖北路2号云南大学本部东门之侧,作为云南大学民族学学科建设子项目,博物馆占地4154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展览和接待服务面积2100平方米。现有藏品三千余件,设有《民族艺术》、《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村》、《云南大学人类学和民族学七十年回顾展》三个专题陈列。
昆明动物博物馆拥有我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收藏量最为丰富的动物标本馆和国内最丰富的对外展出动物标本的陈列大厅,是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几代科学家在50多年时间里采集到的各种标本的结晶和心血,为昆明动物博物馆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动物博物馆标本馆与研究所同期建于1959年初,历经几代科学工作者的艰苦努力,保存有大量云南及西南地区的动物标本,是博物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标本馆贮藏面积2111.12平方米。
云南民族博物馆占地面积13.33万平方米,展区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群整体呈庭院回廊风格,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国规模最大的民族类博物馆和亚洲知名的博物馆。珍藏具有一定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民族文物4万余套(件),其中民族服饰类文物为中国品类最齐全;基本陈列有:《民族服饰与制作工艺》、《民族文字古籍》、《传统生产生活技术》、《民族乐器》、《民族民间面具》、《民族民间瓦当》、《民族民间美术》、《民族民间陶艺》等,常年向观众免费开放。
为了缅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真实再现1935年中央红军和1936年红二、六军团长征过云南的革命史实,云南省人民政府于1975年在丹桂村征集并筹建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渡纪念馆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展厅面积2200平方米。馆内分为中央红军总部驻地旧址和中央红军领导人驻地旧址两个展区。整体建筑风格均为晚清时期建筑(一颗印建筑),具有典型的中式民居特色。
前身是我省明代著名的音韵学家、医学家、文学家兰茂(1397——1470)的墓及祠堂,始建于明代,后几经修葺,现占地面积约3522余平方米,建筑面积约916平方米,展厅面积560平方米。纪念馆前院置陈列展览厅,馆舍后院为兰茂墓、滇南本草药物标本展示园、兰茂像、道德文化展厅及道德文化长廊。纪念馆以展出兰茂生平事迹及重要成就为主,辅之以各类文物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