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县博物馆位于丹凤县城南凤街丹凤首府西北侧约130米,依托船帮会馆建立,占地面积5420平方米。展厅占地200多平方米。该馆现有青铜器、陶器、铁器、石刻等藏品1272件,其中二级文物5件,三级文物40件。藏品时代跨度大,既有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石器,也有秦砖、汉瓦、铜器、清代的青花瓷器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文物,其中以汉代陶器数量居多。
洛南县博物馆成立于1984年,是从洛南县文化馆分离出的一个新单位,前身为洛南县文化馆文物组,1984年4月依托文庙古建筑群成立洛南县博物馆。全馆占地面积3115平方米。洛南县博物馆成立之初,接管原文化馆所藏各类文物千余件,初步形成了馆藏体系。同时,博物馆对全县各地分东、西、北三路展开了广泛的调查与重点征集工作,征集文物2000余件。
商州区博物馆占地面积150平方米,建筑面积315平方米。现有石、陶、玉、骨、铜、瓷、铁、金银器、锡、钱币、字画、墓志碑石等类藏品2670件。藏品主要来源于地域发掘、采集、民间征集、社会捐赠等。代表性藏品有新石器时代陶质船形壶、新石器时代骨锥、战国铜质铭文戈、清代铁质磬、宋代瓷香熏等。
商洛博物馆位于陕西省商州市区,是1996年开始筹建的一处遗址式博物馆,由大云寺、城隍庙两个遗址组成,占地1.3万平方米。展出的120多件精品文物,是从全区近5年来考古勘探和考古发掘出土的3.8万多件文物中精选出来的:有夏代礼器玉质牙璋,有铸满铭文的西周青铜器虎簋盖,还有造型精美的春秋陶文罐等。馆内有历史类陈列展厅244平方米,集中展出商洛近年来所取得的重大考古成果。
农耕文化园主要分为女娲馆、农耕馆、民俗馆以及特色商店三大模块,主要展示了平利当地的女娲文化、农耕文化、茶文化及自然风光。女娲馆:传说女娲被尊为华夏民族的创世祖先之一。农耕馆:对于农耕文明来说,农耕工具的发明,是人类走向文明的第一步。民俗馆:伴随人类丈明的逐渐发展,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各种各样的礼俗文化去满足人类精神生活的需求。人们为了衣、食、住、行不断运用智慧开发新的生产生活形式并逐渐演变成为约定俗成来主导人们的精神生活。
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展区面积600平方米共三层,第一层为临时陈列展厅,主要用于临时性展览和馆际交流;二、三层为主展厅,根据馆藏内容,将基本陈列布置为七个单元,有来自远古先民的文明曙光;历史沧桑的见证;鬼谷子教授苏秦、张仪学习的情景再现;子午古道沟通南北的相关介绍;历史悠久的蚕桑产业;明清时期人口迁徙的数据资料;革命老区峥嵘岁月的展示。 博物馆内共展出文物一百余件(套),主要有石器、陶器、瓷器、铜器、木器五大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在石泉县池河镇谭家湾村出土的汉代鎏金铜蚕(复制品)。
三沈纪念馆旨在纪念新中国文化巨匠、新文化运动先驱、北大著名教授、国学大师沈尹默、沈士远、沈兼士三兄弟。三沈纪念馆位于汉阴县县城以西古城墙边的城新街。沈氏三贤青少年时代曾生活于汉阴,现将其故居修葺完善,陈列“三沈”事迹及作品供后人瞻仰、纪念。2018年10月11日,入选“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名单。
位于卡子镇友爱村的张氏民宅(清中期古民居建筑院落两院),是省政府2003年公布的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白河县重点扶持的旅游产业,于2016年设立桥儿沟鉴赏阁展示厅,供来往游客观赏。公司现有珍贵藏品共计3219件。藏品来源主要是本人多年征集收藏。所有工程建设以民间资本运营为主,政府扶持为辅。共征地60余亩。按照“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理念,围绕其原有的古建筑重新布展、新建、维修保护、景区周边开发、配套设施,得到广大游客肯定和推广
安康市藏一角博物馆是安康市政府在2014年11月批准成立的文博事业单位,“藏一角”寓意“收藏历史的小小一角”,主要收藏和展示的是徐山林先生捐赠藏品。占地面积7218平方米,建筑面积2018平方米,现有藏品12000余件,共设“邮海大观”(邮票)、“古今通宝”(钱币)、“翰墨丹青”(字画)、“书卷芸香”(图书)、“摭券天地”(票证)、“碑版精拓”(碑拓)、“文房汇宝”(文具)、“精华长卷”(手轴)、“大千拾趣”(民间工艺品)、“诗情书韵”(书法家书写的徐山林诗词)10个展室,从着手建设安康历史博物馆的“馆中馆”到独立建制已有19个年头。
纪念馆园区分16大项建设,由入口广场、纪念碑、纪念墙、纪念馆、红军老祖墓、群雕塑像、祭奠广场、土炮台、停车产、旅游用品商店、综合服务区等组成。现开设四个基本成列展厅,通过战争兵器、生活用品、老照片、油画、国画、文献资料等多种形式,全方位的展现红三军、红25军在旬阳的革命战斗史。
占地面积11.5平方公里,辐射面积34.5平方公里,区域内有清乾隆年间从湖南长沙移居当地的吴氏家族所开垦的1.2万亩古梯田及保存相对完好的20余处古民居院落、20余处古寨堡、相当数量的古堰渠塘坝等。古梯田于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同年被陕西省评定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陕西十大发现之一”,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全国百大发现之一”,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北方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古梯田。
以修建于明朝 成化八年(公元1473年)的文庙为馆址。馆藏各种文物标本3000余件,其中藏品1500多件,有新石器时期的石器、陶器标本,战国 秦汉及以后各个历史时期的铜、铁、瓷、玉、石、骨器等,尤以战国秦汉时期的文物最为丰富,其数量约占馆藏文物总数的半数以上,反映了封建社会初期汉水中上游旬阳一带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军事斗争剧烈的情况。近几年来,石雕佛教造像、木质匾联等石木质藏品数量明显增加。馆内有《战国秦汉文物展》、《新出土文物展》、《石刻艺术展》等陈列展览,较为突出地展示了旬阳地区以中原文化为主,又融合荆楚 、巴蜀 等文化成分而形成的浓郁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